广式早茶:从清朝“一厘馆”到网红打卡地
广式早茶:从清朝“一厘馆”到网红打卡地
“一盅两件,三包五点”,这句流传百年的粤语俗语,道出了广式早茶的独特魅力。从清晨到午后,从街边小店到豪华酒楼,广东人用一杯香茗、几笼点心,演绎出一段段悠闲时光。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广式早茶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份跨越百年的饮食文化。
从“一厘馆”到“二厘馆”:早茶文化的萌芽
广式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彼时的广州,商业贸易繁荣,人流如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简陋的茶馆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这些茶馆以平房为店铺,用木凳搭架于路边,供应茶水和简单的点心。由于茶价仅需一厘(72厘等于1银毫),这些店铺被称为“一厘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营出色的“一厘馆”逐渐升级为“二厘馆”。这些茶馆通常设立在码头、鱼栏、果栏、肉市场等劳苦大众集中地带附近,专门针对劳苦大众提供快餐式的饮食和向他们提供与同行交流沟通的场所。因到茶馆饮茶的客人,只需花费二厘钱(一盅劣茶,两件粗制点心,称为“一盅两件”),基本上就能填饱肚子,所以这类广式茶馆又称为“二厘馆”。
从街边小店到园林酒楼:早茶文化的兴盛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广州成为革命之都,民风日趋纯朴保守。价廉物美、实用便捷的二厘馆和茶居迅速兴起,逐渐合流并发展成为今日所见的粤式茶楼。这一时期,广州的茶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形容了当时的盛况。
20世纪20年代末期,广州许多上档次的茶楼为了招揽食客,争相推出“星期美点”,成为当时餐饮界的潮流。那时茶楼如同“小社会”,谈生意的、相亲的、聚会的都有,世相百态、人情世故都凝聚在“饮茶”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广州园林式茶楼兴起,以泮溪酒家、北园酒家、南园酒家为代表。
从传统到现代:早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现代社会,广式早茶不仅没有衰落,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传统的茶楼纷纷转型升级,环境更加舒适优雅,服务更加贴心周到。同时,早茶的消费群体也更加多元化,既有习惯成自然的老广街坊,也有慕名而来体验打卡的各地旅人。
在点心方面,广式早茶更是不断创新。传统的“四大天王”——虾饺、叉烧包、蛋挞、干蒸烧卖依然广受欢迎,而新的品种也在不断涌现。一些茶楼还引入了西式元素,如将蛋挞改良成更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版本,使其成为广式早茶的标志性点心之一。
尽管时代在变,但广式早茶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在茶楼里,人们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天说地,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广州,我们也时常到专门的茶室去吃茶点,那些点心真精致,小巧,并不太饱,茶又清香,都很合口味。而生活除了教书之外,着实单薄,遇到朋友,就不期然地也会相约去饮茶了。”
结语:慢生活的坚守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广式早茶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是我近几年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早餐。”这或许就是广式早茶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从清朝的“一厘馆”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广式早茶见证了广州的变迁,也承载着广东人的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即便在最忙碌的日子里,也要记得停下来,为自己泡一壶好茶,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