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圣坛: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文化地标
弥勒圣坛: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文化地标
2024年10月,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宁波雪窦山弥勒圣坛隆重召开。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佛教文化的精髓与时代价值。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场地,弥勒圣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全球瞩目的佛教文化地标。
建筑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弥勒圣坛坐落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牛眠山上,总用地300亩,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巧妙地将传统佛教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步入圣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大慈之门。门内矗立着一组“五子戏弥勒”铜制雕塑,弥勒佛手持奉化水蜜桃,面带微笑,生动展现了布袋和尚的慈祥形象。广场中央的莲花铜钵象征着佛教的纯洁与神圣。
大慈宝殿内,一组宽30米、高10米的大型佛像群雕栩栩如生,展现了释迦牟尼佛为弥勒佛授记的庄严场景。最令人惊叹的是大觉堂的玻璃穹顶,16000多块玻璃拼接而成的椭圆形网罩,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玻璃顶下覆盖着奉化产的瑞凌降温薄膜,既节能环保,又增添了建筑的科技感。
圣坛的最高点是兜率天宫,金铜色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站在天宫之上,可以俯瞰整个弥勒圣坛乃至溪口镇的美景。夜晚,天宫上的16万颗LED灯珠点亮,呈现出不同的图案与效果,宛如人间仙境。
文化之魂:千年传承的佛教圣地
雪窦山作为弥勒道场,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的晋代。历史上,常通、延寿、重显、石奇、太虚等高僧大德都在此留下足迹。后梁时期,布袋和尚常于此地讲经说法,其圆寂后被公认为弥勒化身,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弥勒圣坛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圣坛内的弥勒博物馆珍藏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交流中心则承载着观演、展览、商展、论坛等多种功能,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佛教文化交流平台。
世界之窗:佛教文化的国际舞台
在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弥勒圣坛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国际交流平台的作用。论坛通过了《雪窦山宣言》,倡议全球佛教界坚持以戒为师,勤修三学,推动佛教健康传承;开展三大语系佛教经典交流互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丰富人类文明宝库;加强当代佛教思想与实践研究,推动佛教艺术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佛教友好交流,传承发展传统法谊,发挥佛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在论坛上表示,希望以论坛为平台,传承佛教慈悲智慧精神,弘扬佛教和平教义,团结世界佛教徒和一切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努力。
未来之路:从中国走向世界
从2008年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落成,到如今的弥勒圣坛,奉化区持续举办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已连续17年,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节庆、节庆中华奖——最佳文化传承奖、全国节庆金手指奖、中国节庆活动杰出典范奖等多项荣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评价道:“雪窦山从举办弥勒文化节到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它的规模、它的影响、它的意义,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未来,弥勒圣坛将继续发挥其在佛教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