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测算和分析
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测算和分析
本文对中国1979-2023年的GDP潜在增速进行了测算,并对2026-2035年的潜在增速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未来中国经济或将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潜在增速虽有放缓,但在新兴产业带动下仍具备韧性和活力。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展现出稳健增长的韧性
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之前,我国实际GDP增速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模式逐步调整,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逐渐收敛。我们测算2026-2030年平均潜在增速为3.92%,2031-2035年会降至3.75%。未来人口老龄化、就业参与率下降和资本积累放缓等因素会对增长形成挑战,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创新驱动深化和内需结构优化将提供支撑。传统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弱化,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料将成为新引擎,展现出经济转型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演进历程体现了增长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实现了快速但粗放式的扩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新阶段。
未来中国经济将步入增速换挡与质量跃升并行的关键发展阶段
近年来传统增长模式的边际效应逐步减弱,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内需扩张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为资本市场稳定提供了支撑,并有助于创新型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但经济仍面临一定挑战: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增长的制约逐步显现,地方债务压力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带来财政负担,同时全球贸易摩擦和科技封锁增加了外部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优化结构性改革路径、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政策制定的核心关切。
结论
本文对我国过去的潜在增速进行了测算,并对2026-2035年潜在增速进行了预测。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或将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潜在增速虽会有一定程度放缓,但在新兴产业带动下仍具备韧性和活力。人口老龄化、资本积累放缓、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全球贸易摩擦和科技封锁等潜在风险料将对增长形成挑战,但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创新驱动和优化内需结构,中国经济正加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此背景下,通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以及优化劳动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中国有望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50303—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测算和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