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重启教育的阅读指南
《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重启教育的阅读指南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改变,从阅读开始》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语文教育蓝皮书编委会2021年度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阅读对专业发展很重要,但实际阅读量仍显不足。这一现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为教师提供更专业的阅读指导?
在此背景下,由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领衔,历时五年主持研制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应运而生。这份书目不仅是教师阅读的指南针,更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书目的权威性与必要性
这份书目研制历时五年,研制小组经过大量的资料采集、科学筛选、专家论证、反复修订,最终推出了这份教师阅读书目。研制团队认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教师缺少高品质的专业阅读有关。而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与教师相对缺少高品质的专业阅读,缺少对于教师职业和学科本质的把握有关。
书目的内容与结构
书目分为基础书目和推荐书目两大类,共100本,涵盖职业认同、专业发展和视野拓展三大领域。
职业认同类
职业认同类书籍旨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责任。如《孔子传》《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通过经典教育案例和理论,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职业认同感。
专业发展类
专业发展类书籍则聚焦于教育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等,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教育规律,提升专业素养。
视野拓展类
视野拓展类书籍则鼓励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通过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阅读,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如《美的历程》《中国哲学简史》《苏菲的世界》等,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跨学科思维,更好地理解学生和世界。
如何有效使用书目
教师的专业阅读关键在于“专”与“问”。所谓“专”,就是能够专心致志地精读某一个领域的书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只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那一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话可能有点偏激,但的确说明了“专”的重要性。教师的专业阅读需要由“浪漫期”进入“精确期”,“精确期”的阅读相对就体现了这种“专”。
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一定时间的专业阅读,完全可以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准。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期专业阅读,自然有可能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小专家”。成为这样的“小专家”,无论是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是对于知识的逻辑关联的认识,都可以成竹在胸。
所谓“问”,就是能够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李政道博士在论治学之道时也说过: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就不是真正的学问。
阅读带来的改变
研究数据表明,阅读量与教师的教学表现、专业发展、自我素质等呈正相关。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正如朱永新所说:“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的推出,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阅读指导,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将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我们从阅读开始,重启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