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环境,防冻有妙招
严寒环境,防冻有妙招
在严寒环境下,如何科学预防和处理冻伤?本文总结了一些实用的冻伤预防和救治措施,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寒冷环境下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冻伤发生的主要因素
冻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低温、风速和湿度是导致冻伤的主要外部条件。极低温度(通常低于零下10℃)加上强风,会迅速降低人体体表温度。
个人因素:对冻伤不重视、穿着不当、长时间静止不动、疲劳或营养不良等,都会增加冻伤的发生风险。
易伤部位: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部位,较容易发生冻伤。没有进行冷习服训练的人员,更容易发生冻伤。
冬季训练时的预防措施
冬季训练时合理规划训练任务,可以有效预防冻伤发生。建议在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缩短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时间。
训练前适当热身,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紧张。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帮助身体恢复体温。
需要长时间静止或固定位置工作的人员,可实施轮换制度。
训练过程中要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也有助于预防冻伤发生。
冻伤的早期征兆及急救处理
发生早期冻伤时,要迅速正确处理,有助于防止进一步损伤和促进患处恢复。
冻伤的早期征兆主要有以下3点:
皮肤颜色变化:冻伤区域可能会变得苍白、呈蓝色或灰色。
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刺痛、冰冷感或完全失去知觉。
肿胀与僵硬:受冻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肿胀,皮肤组织变得僵硬。
急救处理原则:
冻伤的急救原则可以概括为:“一移二静三复温,干燥包扎别火烤。”
“移”即移至温暖环境:冻伤患者要尽快转移到一个温暖且干燥的环境中,远离风雪和寒冷。
“静”即伤处保持静止:尽量减少受冻部位的动作,防止冰晶在组织内移动造成二次伤害。
“复温”即给予温和复温:用37℃
40℃的温水浸泡受冻肢体,直到恢复正常肤色和感觉,通常需要2040分钟。干燥包扎:用干净、干燥的绷带或布料轻轻包扎受冻部位,但不要绑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多个手指或脚趾被冻伤,应单独包裹,避免相互摩擦。
“别火烤”即避免直接加热:复温时不要用火炉、电热毯或其他直接热源加热受冻部位,防止造成烧伤或更严重的组织损伤。
如果冻伤患者症状严重,出现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中的任一情况,医务人员一定要及时处置,避免相互影响,加重症状。比较可靠的做法是:
对于不打寒战的低体温伤员,如果有专用复温毯,应先用复温毯主动复温(如果没有复温毯,可以把暖水袋、加热贴贴在身体核心区域)。
对于呼之可应且浑身打寒战的低体温伤员,应使用涤纶毯被动复温(如果没有涤纶毯,可选用干燥毯子、保暖衣服、金属箔保温毯)。
及早给出现严重出血或有严重外伤的伤员保暖。
此外,对低体温伤员进行急救时,不要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冻伤。
特殊情况下的防冻伤建议
3000米跑防冻伤
战友们在低温环境下进行3000米跑时,身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的时间较长,容易增加冻伤的发生风险。建议大家:
尽量选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间段进行训练,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并确保当天没有大风、降雪或雾气等恶劣天气。
跑步开始前做5~10分钟的动态拉伸,如弓步提膝、转臂摇摆等,提高肌肉温度和灵活性,降低受伤风险。
提前了解跑步路线,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一个可以轻松返回起点的环形或往返式路线。
完成跑步后立刻回到室内,脱下湿冷的衣物,换上干燥温暖的衣物,以保持身体核心温度。
操作装备防冻伤
寒冷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及装备的操作性能。如需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精细操作任务,可以考虑使用触屏兼容的手套。根据装备类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预热,确保液压系统、电子元件等能在低温下正常工作,供热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操作装备时,尽量安排人员轮流操作,避免单人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同时,定时休息,让官兵有机会到温暖的地方恢复体温,并通过轻微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本文原文来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