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之路

引用
中国科学院
12
来源
1.
https://imech.cas.cn/zt/jnqxs/jzzj/202412/t20241216_7483027.html
2.
https://www.12371.cn/2021/11/06/VIDE1636194720372592.shtml
3.
https://www.cas.cn/zt/rwzt/qxsssyzn/jnwz/201010/t20101031_3000269.html
4.
https://www.cas.cn/zt/rwzt/qxsssyzn/qxsjj/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9B%BD%E9%98%B2%E9%83%A8%E7%AC%AC%E4%BA%94%E7%A0%94%E7%A9%B6%E9%99%A2/8203551
6.
https://new.qq.com/rain/a/20231229A03SHO00
7.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1-09/27/content_25881283.htm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8%B2%E9%83%A8%E7%AC%AC%E4%BA%94%E7%A0%94%E7%A9%B6%E9%99%A2
9.
https://news.sina.cn/2021-11-05/detail-iktzqtyu5604959.d.html
10.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18417.htm
11.
http://www.hprc.org.cn/gsyj/gfs/gfkj/201912/t20191202_5052021.html
12.
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36/2012-02/28/20120228101138496831965_1.html

1960年11月5日9点02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冲天而起。导弹飞行7分31秒后,准确命中554公里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这一天起,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

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是一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森。1956年,刚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发展我国导弹技术》的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新中国导弹事业的起点。同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

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条件,钱学森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他亲笔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导弹教材《导弹概论》,并亲自讲授第一堂技术课。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骨干、业务骨干以及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齐聚五院,在钱学森的指导下,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由此起步。

1957年年底,苏联援助的两枚P-2型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运抵北京。在仿制过程中,钱学森提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不要单纯仿制别人的导弹,更要学习别人的设计思维,为自行研制打基础。这一理念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1960年,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终于发射成功。这枚被命名为“东风一号”的导弹,不仅是一个技术突破,更是一个象征——它标志着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

“东风一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中国导弹技术迅速发展。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些成就的背后,都凝聚着钱学森的智慧和汗水。

钱学森的贡献远不止于具体的技术指导。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为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的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两弹一星”这种需要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复杂工程中,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东风家族”已逐渐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成为实施战略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的中坚力量。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上,东风-41核导弹的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导弹技术的最新成就。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41”,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钱学森这位科学巨匠的卓越贡献。他不仅为中国导弹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中国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他所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