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之路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之路
1960年11月5日9点02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冲天而起。导弹飞行7分31秒后,准确命中554公里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这一天起,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
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是一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森。1956年,刚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发展我国导弹技术》的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新中国导弹事业的起点。同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
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条件,钱学森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他亲笔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导弹教材《导弹概论》,并亲自讲授第一堂技术课。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骨干、业务骨干以及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齐聚五院,在钱学森的指导下,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由此起步。
1957年年底,苏联援助的两枚P-2型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运抵北京。在仿制过程中,钱学森提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不要单纯仿制别人的导弹,更要学习别人的设计思维,为自行研制打基础。这一理念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1960年,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终于发射成功。这枚被命名为“东风一号”的导弹,不仅是一个技术突破,更是一个象征——它标志着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
“东风一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中国导弹技术迅速发展。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些成就的背后,都凝聚着钱学森的智慧和汗水。
钱学森的贡献远不止于具体的技术指导。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为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的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两弹一星”这种需要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复杂工程中,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东风家族”已逐渐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成为实施战略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的中坚力量。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上,东风-41核导弹的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导弹技术的最新成就。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41”,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钱学森这位科学巨匠的卓越贡献。他不仅为中国导弹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中国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他所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