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杨文华塑像落户“好人村”
“中国好人”杨文华塑像落户“好人村”
1月15日,“中国好人”杨文华的塑像落户在远近闻名的“好人村”——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朱堆村。这座塑像不仅是对杨文华一生奉献的纪念,更是对当代中国好人精神的致敬。
杨文华,临泽镇朱堆村人,中共党员。1980年创办高邮县铝箔纸厂,连续四年获评“江苏省明星企业家”,1987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林业部、劳动部“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表彰。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公益,历时八年,行程超5万公里,走访17个城市,整理朱堆村27位烈士事迹,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杨文华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社会教育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2024年4月15日,杨文华因病去世。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家人将他的遗体捐献给扬州医学院,为社会贡献出最后一份力量。
杨文华的塑像揭幕时,村民们早早闻讯赶来,见证这一庄严的时刻。杨文华的长子杨国春热泪盈眶,他似乎看到了父亲的身影,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在杨国春看来,这绝非一座冰冷的塑像,而是饱含着无数人心血与情感的艺术结晶。它承载着大家对父亲行善积德的永恒敬意,是对他一生奉献的不朽纪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国春都不太理解父亲杨文华,他觉得父亲做事太固执,别人怎么劝都不行。杨文华退休回乡祭扫时,在家谱上看到两位堂伯杨志宽、杨德新是烈士,但是他们的事迹却鲜为人知,这让杨文华感到无比愧疚,觉得对不起牺牲的长辈们。而经过他的打探,发现朱堆村还有不少这样的烈士,只留下姓名,却不知事迹。于是,杨文华就从城里搬回朱堆村,铁下心来只做一件事:从岁月的长河中打捞历史,当好一个“娘家人”,把散失在外的烈士全部找“回家”。
杨文华决定从搜寻整理两位堂伯的事迹开始,他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走门串户,找到族内老人,一帮人围坐在一起,你三言他两语,渐渐还原了两位堂伯烈士的故事。
后来,杨文华多次跑到各级民政部门了解核实,原来在朱堆村共有烈士27人,可惜的是,这些烈士的事迹均没有详细记载。
杨文华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奔赴省内外17个城市,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各地的民政、党史、档案等部门,以及数以千计的群众,以抢救的态度、抢跑的速度,收集整理了2万多字的烈士材料。将烈士的资料整理出来后,杨文华又自掏腰包,建起了朱堆村英雄纪念碑。
杨文华还组织建设了全镇首家村史馆,并无偿献出个人收藏的1500多件实物。如今,朱堆村史馆已成为全省首批社会教育学习体验基地、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临泽镇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等。
杨国春回忆说,早在几十年前,杨文华有次去扬州办事,看到有人宣传捐赠遗体以供医学研究,当即就报名填表了。后来杨文华患病之后,一再叮嘱子女,在去世之后要捐赠遗体,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
杨文华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临泽太阳雨杨文华志愿服务队终身名誉队长,他先后资助十多位临泽镇困境学生。所揭幕的这尊塑像,也是由扬州太阳雨爱心志愿者团队捐赠的。
为了纪念杨文华这位“中国好人”,扬州太阳雨爱心志愿者团队精心策划,专门聘请雕塑家为杨文华量身定制了半身塑像。这尊塑像由“十大扬州好人”、扬州市劳动模范蒋宽广个人捐资,采用玻璃钢铸艺制作而成,造型端庄厚重,生动展现了中国好人杨文华乐观、坚毅、明德、至善的精神品格。
杨文华所在的朱堆村,也是高邮市首个“好人村”,不仅有杨文华、韩素玲荣获过“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还有多位获得市县镇“好人”称号的居民们,向善的民风,淳朴的民心,在这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