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小课堂:数据领域的四大名词解析
数字经济小课堂:数据领域的四大名词解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专业术语如元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经常被提及。这些概念看似复杂,但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它们。
元数据:数据的“图书目录”
根据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ta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DAMA)出版的《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元数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三种:
- 业务元数据主要是关于数据内容、使用规则和数据治理的相关信息
- 技术元数据描述了有关技术细节,以及数据存储和移动过程的相关信息
- 操作元数据记录了数据处理和访问的相关信息
要理解元数据的重要作用,可以想象一个大型图书馆,其中有成千上万的书籍和杂志,但没有图书目录的指引,读者很难找到一本书。图书目录不仅记录了图书馆书籍的基本信息,比如拥有哪些种类的书籍,以及它们被放置在何处,还指引读者从不同的起点,比如类型、作者、标题等,去查找自己想要的书籍。
元数据恰如图书馆中的“图书目录”,业内还将其比作数据的“户口本”、“藏宝图”。它记录着一个组织有哪些数据、这些数据代表什么、都是谁在使用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哪里去向何处、如何查找特定数据等信息,在数据管理和数据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
结构化数据:排列整齐的“图书馆”
同样想象一个大型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则摆放在书架上,读者可以根据规则很快找到想要的书。结构化数据就是这样一类排列整齐、易于查找的信息。
结构化数据遵循一定的格式或模式,通常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每一行都记录了一条信息,比如图书馆里的某本书籍,每一列则代表一种属性或特征,比如说这本书的书名、作者、主题。
因便于查找和进行分析,结构化数据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比如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将企业内部的库存、销售、财务等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在医疗领域,医院信息系统(HIS)利用结构化数据来存储和管理患者的医疗记录、诊断结果和用药信息等,方便医生快速查阅记录,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非结构化数据:丰富的“数据宝库”
与结构化数据相对应,非结构化数据就是没有固定的格式或模式,难以通过表格方式呈现的信息。非结构化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各种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社交媒体帖子、传感器数据等。
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是一个数据“宝库”。比如社交媒体平台的讨论、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通过邮件发送的反馈等,通过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可以获得消费者个人偏好、市场竞争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等深入洞察。
但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也是个不小的挑战,由于种类复杂、形式多样,存储、查询、处理的难度较大。比如用户的反馈可能包含多个角度,仅从文本层面难以简单区分好评差评,来自众多渠道的反馈形式也不同,通常无法直接对比和进行汇总,因此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
半结构化数据:介于两者之间的“灵活数据”
顾名思义,半结构化数据介于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格式但并不那么严格,常见形式有日志文件、XML文档、电子邮件等。IDC的调查显示,目前结构化数据仅占到企业全部数据量的20%,其余80%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
具体而言,半结构化数据有以下特征:
- 自描述性:结构和数据相互交融,数据本身就包含了对结构的描述
- 复杂性:结构难以纳入现有的各种框架,不易进行存储、整理和分析
- 动态性:数据变化通常会导致结构变化
一个典型的半结构化数据案例是员工简历。它不像员工基本信息一样,需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填写,每个员工的简历都不相同,但也都包含一些基本信息。有的员工简历非常简单,比如只有联系方式、教育情况;有的员工简历就很丰富,除了联系方式、教育情况,还有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个人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