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锦: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前世今生
都大锦: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前世今生
在繁华都市上海的心脏地带,商厦与老街并立,历史与现代交织。就在这淮海中路背后的一条小弄堂里,静静坐落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它宛如一座隐匿在喧嚣中的历史丰碑,承载着韩国独立运动的热血与艰辛,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跨越国界的奋斗史诗。
时光回溯至20世纪初,朝鲜半岛深陷苦难深渊。1910年8月22日,日本与当时的大韩帝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仅仅七天后,大韩帝国宣告覆灭,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殖民统治的铁蹄下,朝鲜人民遭受着残酷的压迫,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文化被无情摧残,经济被疯狂掠夺。
然而,压迫愈深,反抗愈烈。1919年3月1日,积蓄已久的民族怒火如火山喷发,“三一运动”在首尔爆发。韩国独立人士勇敢地站出来,公布《独立宣言书》,瞬间点燃了全国性的反日独立示威游行的烽火。这场运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迅速掀起反日浪潮。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童,无数朝鲜民众走上街头,高呼独立口号,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日本的枪炮,展现出不屈的民族精神。尽管运动遭到日本殖民政府的血腥镇压,但它却如同一颗燎原的火种,为韩国独立运动指明了方向,激发了更多仁人志士为自由而战的决心,也促使韩国独立人士纷纷流亡海外,寻找复国的希望之光。
流亡的韩国独立人士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文化相近的土地。彼时的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相对宽松的租界环境,成为他们理想的落脚点。1919年4月10日晚,在杜月笙的协助下,流亡上海的韩国志士们经李光洙、孙贞道安排,于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22号的玄楯住所召开代表会议。来自韩国各地和海外的29名独立运动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复国大计。会议从深夜10时持续至次日清晨,在激烈的讨论与审慎的抉择中,他们确定国号为大韩民国,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韩民国实施民主共和制”的临时宪章、《宣誓文》和《纲领》等文件,废弃君主制,改以国务总理为首的制度,并选出李承晚为总理,同时组建内务、外务、法务、军事、交通等各部。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主张韩国的“绝对独立”,从此,韩国独立运动在上海有了核心领导力量,开启了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征程。
然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当时,星罗棋布的韩国临时政府不仅有上海这一处,在苏联、中国其他地区以及韩国境内还有多个。除了上海的临时政府,还有大韩民国议会政府、朝鲜民国临时政府、汉城临时政府、大韩民间政府和新韩民国临时政府等。但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凭借其影响力最大、组织机构最全的优势,逐渐崭露头角。同年9月,它以改宪的形式,吸收大韩民国议会政府后,与汉城临时政府实现统合,建立起单一统合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向着团结全民族力量、实现复国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但外部压力接踵而至。法租界当局在日本的暗中操纵下,对临时政府屡屡刁难。1919年10月,霞飞路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被法租界当局强行关闭,人员被要求在48小时内撤离。此后,临时政府不得不辗转于法租界的10多处地点,如无根浮萍般漂泊不定。但韩国独立志士们并未气馁,他们在困境中坚守,持续为独立事业奔波。终于,1926年12月,临时政府在法租界白莱尼蒙马浪路普庆里4号(今马当路306弄4号)固定下来,暂时稳住脚跟,继续谋划抗日复国大业。
1932年4月29日,上海虹口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事件。这一天,日本军方政要正在举行庆祝天皇生日的仪式,他们沉浸在侵略他国的“胜利”喜悦中,却不知一场正义的复仇即将降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国务委员兼警察厅长金九精心组织“韩人爱国团”,团员尹奉吉怀揣炸弹,毅然决然地走向主席台。随着一声巨响,炸弹在主席台爆炸,瞬间将现场搅得天翻地覆。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和上海日本居留民团团长河端贞次当场毙命,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中将右眼炸瞎、陆军第九师师长植田谦吉中将左脚被炸飞、驻华公使重光葵右腿被炸断且右臂骨折、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左臂和小腿被弹片穿透、居留民团书记长友野盛脸部和小腿炸伤。这一壮举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日本侵略者脸上,极大地鼓舞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也让世界看到韩国独立运动的坚定决心。
事后,金九发表题为《虹口公园炸弹案之真相》的公开信,在上海各大报媒刊载,向世人宣告韩国人民绝不屈服的意志。这一事件引发强烈反响,中国政府和民间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支持力度空前高涨。上海市商会捐助5000美金给尹奉吉的家属,宋美龄捐款十万元,东北灾民救济会捐助5000美金给上海韩国人。蒋介石感慨:“连中国百万大军都做不到的事情,让一名朝鲜的年轻人做到了,真令人感动”,并题词褒奖。此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从1932年8月起,每月向金九拨发工作费5000元,助力临时政府运作。
虹口公园爆炸案后,日本侵略者恼羞成怒,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员展开疯狂捕杀。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陷入战火纷飞,临时政府在中国的处境愈发艰难,被迫踏上颠沛流离之路。他们先后辗转杭州、镇江、南京、长沙、广州、柳州、綦江等地,每到一处,韩国独立志士们都未曾停下抗争的脚步,他们与当地民众携手,宣传抗日思想,组织力量反抗日本侵略。
1940年,临时政府迁至陪都重庆,再次设址办公。在此期间,临时政府一直接受民国政府的资助,同年4月11日,在民国政府批准下,正式筹建“韩国光复军”。这支军队承载着韩国人民复国的希望,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秉持“救中国就是救自己”的理念,为抗击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牺牲,也为中韩两国友谊铸就了不朽篇章。
1945年,历经漫长艰辛的抗战岁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取得胜利,朝鲜半岛迎来曙光。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领导层从上海启程,回到阔别27年的韩国故土。他们带着在海外积累的斗争经验、凝聚的民族力量,以及国际社会对韩国独立的认可,投身到国家重建的新征程中。
回到韩国后,临时政府这段在华流亡岁月被深深铭记,其成立的法统被写进韩国宪法,昔日在上海成立的流亡政府,如今已成为“韩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供后人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韩国人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与自由,继续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它不仅是韩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韩两国友好交往、携手抗击外敌的生动见证,这段跨越国界的历史情谊,如同璀璨星辰,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载史册。
漫步在上海的街头,驻足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前,那斑驳的墙壁、狭窄的弄堂,仿佛依旧回荡着当年韩国独立志士们激昂的呐喊与坚定的脚步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历史不容忘却,和平来之不易,而中韩两国携手走过的那段热血岁月,将永远铭刻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