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协议中的那些“坑”,你踩过吗?
并购协议中的那些“坑”,你踩过吗?
在商业世界里,并购交易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婚姻,而并购协议则是这场婚姻的婚前协议。如果协议签订得不够严谨,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婚后生活不和谐”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并购协议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坑”,以及如何避免踩进去。
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2018年,A股上市公司X公司以8.375亿元收购了一家目标公司85%的股权。双方签订了3年的业绩对赌协议,目标公司承诺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000万、8000万、10000万。然而,到了第二年,目标公司就未能完成业绩承诺,双方因此对簿公堂。
这个案例揭示了并购协议中一个常见的陷阱——对赌协议陷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陷阱里到底藏着哪些“机关”。
对赌协议里的“坑”
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是并购交易中常见的估值调整机制。但站在被投资公司及其股东一方,往往因缺乏对赌经验,最终可能会踩中“对赌协议”存在的诸多陷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陷阱里到底藏着哪些“机关”。
股票锁定陷阱
在上述案例中,上市公司要求目标公司股东将股权转让款的70%用于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并设置锁定期。这种做法看似合理,实则暗藏风险。一旦双方产生矛盾,上市公司可能利用股票锁定条款,通过延迟解锁来影响目标公司的正常经营,最终导致业绩无法完成。
经营管理干预陷阱
在对赌期间,上市公司将目标公司的多名核心管理人员调离原岗位,甚至将创始人在3年业绩对赌期间调离2年。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目标公司的正常经营,最终导致业绩承诺无法完成。
费用摊派陷阱
有些上市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目标公司摊派费用,比如要求目标公司承担额外的管理费用、咨询费用等。这些费用会直接影响目标公司的财务表现,从而影响业绩承诺的完成。
尽职调查:看不见的风险
在特殊时期,比如疫情期间,并购交易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根据[[3]]的报道,COVID-19对全球并购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买方在尽职调查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 供应链风险:检查目标公司是否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存在业务关联,评估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
- 业务连续性:了解目标公司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危机管理程序是否有效。
- 保险覆盖范围:确认目标公司的保险单是否涵盖业务中断风险。
- 健康数据处理:检查目标公司在处理员工健康数据时是否符合相关隐私法规。
价格与对价:如何避免“婚后财产纠纷”
交易价格和支付机制是并购协议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根据[[3]]的建议,买方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支付机制:
- 锁箱机制:适用于估值相对确定的情况。
- 交割后价格调整:根据交割时的目标公司状态调整最终价格。
- 分期付款:将部分款项延期支付,与目标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挂钩。
无论选择哪种机制,都需要在协议中明确约定,避免未来产生争议。
其他常见陷阱
除了上述提到的陷阱,还有一些常见的风险点需要注意:
- 内幕交易:确保所有交易信息保密,避免内幕交易。
- 财务造假: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彻底的尽职调查。
- 盲目跨界:谨慎对待跨行业并购,充分评估整合风险。
如何避免踩坑
- 重视尽职调查:不要轻信卖方提供的信息,一定要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
- 合理设置对赌条款:对赌协议应该公平合理,避免设置过于苛刻的条件。
- 明确支付机制:选择合适的支付机制,并在协议中明确约定。
- 重视保密协议:在交易初期,通过保密协议保护双方的商业秘密。
- 寻求专业意见: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和财务顾问,帮助识别和规避风险。
并购交易是一项复杂的商业活动,需要各方充分沟通和协商。一份严谨的并购协议,不仅能保护各方利益,还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记住,细节决定成败,在签订并购协议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