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打造“乐龄社会”的秘密武器揭秘!
新加坡打造“乐龄社会”的秘密武器揭秘!
新加坡正快速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从2014年的12.4%增长至19.9%,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4.1%。面对这一挑战,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乐龄社会”理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致力于打造一个让老年人能够快乐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的和谐环境。
“乐龄社会”的理念与目标
“乐龄”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新加坡第一家为年长人士设立的活动中心被命名为“乐龄中心”。此后,“乐龄”逐渐成为新加坡对年长人士的代称,寓意着老年人可以不受年龄局限,与年轻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乐龄社会”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
-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通过健全的护理系统和政府支持,减少老年人对个人照护的依赖;
- 推动代际交流,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健全医疗体系,注重预防保健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挑战,新加坡政府于2023年7月启动了“健康SG”计划,推动医疗体系从以治病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该计划鼓励民众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定期体检筛查,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关系,制定个性化保健护理方案,从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统计,已有超过100万人参与“健康SG”计划,其中约60%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此外,政府还计划在2030年前将疗养院床位数量增加近一倍,达到3.1万个,以确保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得到妥善照顾。
创新养老模式,保障“原地养老”
新加坡政府大力倡导“原地养老”,即老年人在家或社区中养老,并通过多样化、创新性举措为这一模式提供全面保障。
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以房养老”政策。通过“组屋屋契回购计划”,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将部分组屋屋契(至少15年)卖回给政府,换取额外的公积金账户充值。这项计划主要面向家庭月收入低于1.4万新元的老年人,确保他们无需搬离熟悉的居住环境即可获得额外的经济支持。
2023年11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乐龄SG”计划,拨款8亿新元扩展活跃乐龄中心的活动范围。该计划从社交、身体健康、认知、学习和志愿服务五个方面增加活动种类,并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政府还致力于打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安全便利社区,建设融合住房、护理和社区服务的辅助生活设施。
完善公积金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其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柱。这一制度全球排名第10位,亚洲第1位,连续13年获评为亚洲最佳退休养老制度。与依赖国家财政支出的养老金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一项强制性的储蓄计划,涵盖医疗、住房和养老金保障。
公积金由个人和雇主按比例共同缴纳,强调个人在退休规划中的主动性。政府则保证公积金账户的利率稳定,使资金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此外,政府还推出“公积金填补计划”等形式的津贴计划,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
鼓励“老有所为”,促进社会参与
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老年人继续发挥自身价值,鼓励他们在退休后根据自身情况继续工作。2022年7月1日起,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龄由62岁调整为63岁,劳动者如果身体健康且工作表现良好,可重新受雇至68岁。政府还计划在2030年前将法定退休年龄和重新雇用退休年龄分别上调至65岁和70岁。
新加坡活跃乐龄理事会还推出了乐龄学指导方针,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培训效果。在新加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过了退休年龄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与多方合作,在老年人口集中的女皇镇打造了首个“保健区”,通过提升组屋设施、加强预防保健和护理服务、鼓励居民参与终身学习和社区活动,优化老年人的居住体验。
在新建市镇,政府积极推动代际融合,打造包容性社区。开发组屋项目时,建屋局会设计不同户型的组屋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在相隔不远处规划活跃乐龄中心和托儿中心,并在市镇及组屋内增添无障碍设施。比如,近年推出的海军部村庄以综合发展模式汇集了对老年人设计友好的组屋、医疗保健设施、超市、社区花园等。
成效与启示
新加坡在打造“乐龄社会”方面的努力已初见成效。通过构建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创新养老模式、提供经济保障以及优化居住环境,新加坡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创新性的举措。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需要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新加坡的“乐龄社会”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