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创新突破,为慢病管理提供新思路
络病理论创新突破,为慢病管理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慢性病确诊人数已达4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在这一背景下,络病理论以其独特的创新体系和显著的临床效果,为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络病理论是吴以岭院士经过40余年研究,将传统中医精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成果。该理论系统构建了“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三大理论体系,属于重大理论原创。在理论创新方面,形成了围绕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和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方向。这一创新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更为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在慢病管理领域,络病理论展现出独特优势。以心血管疾病为例,络病理论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链”的系统干预策略。该理论认为,心血管事件链通常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为起点,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基于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围绕代谢综合征、易损斑块、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衰等五个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通络药物的疗效与机制。
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络病理论同样展现出显著效果。津力达颗粒是基于络病理论研发的创新药物,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一项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随机临床试验(FOCUS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显著降低糖耐量异常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41%。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此外,络病理论在肾病治疗中也取得重要突破。河北以岭医院肾病科主任朱昭明指出,肾脏疾病属于典型的络病范畴,大部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络瘀阻贯穿始终。基于络病理论,该院建立了常见肾病的“络病证治”体系,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等治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症状。
络病理论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其科学性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相关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和对照的方式进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检验,结果显示,心血管事件链的全程管理用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均有发表。例如,通心络干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了进一步改善临床结局的治疗方案。
国际络病学大会已成为中医药界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络病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所提到的,没有传承就会丢弃根基,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活力,络病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是中医药能够长青的“根”与“魂”。
展望未来,络病理论将继续引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通过对理论的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专利新药研发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效率,进而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络病理论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希望,造福于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