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团队揭示情志应激促进乳腺癌生长新机制
暨南大学团队揭示情志应激促进乳腺癌生长新机制
近日,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团队联合陈家旭教授团队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情志应激增加乳腺癌易感性的生物医学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也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因七情异常(喜、怒、忧、思、悲、恐、惊)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发疾病。《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胜肾,思胜恐”的记载。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情感不畅、抑郁等慢性心理应激与乳腺癌的高发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拘束应激/应激激素皮质酮负荷的小鼠荷瘤模型,发现应激激素皮质酮是情志应激增加乳腺癌生长的主要效应分子。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情志应激通过紊乱巨噬细胞上“吃我”信号受体LRP1和“不吃我”信号受体SIRPα的平衡,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具体而言,应激激素皮质酮一方面抑制LRP1表达,另一方面上调SIRPα表达,从而打破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吃我”-“不吃我”信号受体的“阴阳”平衡,启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它为中药药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模型和指标。例如,疏肝泻火类中药可以通过调节LRP1-SIRPα平衡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其次,该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通过靶向LRP1-SIRPα通路,可以恢复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等资助,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认识,也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