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这门课,让留学生爱上汉语学习
复旦这门课,让留学生爱上汉语学习
在即将到来的“联合国中文日”,让我们走进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级讲师王蕾的“留学生高级汉语II”课堂。这门入选了2022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近100%的认可度,成为了许多留学生的首选。
互动与合作: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今年春季选课开始后,王蕾主讲的“留学生高级汉语II”选课人数迅速满额。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川村清香选课失败,只好向教务处提交了一条语气恳切的申请。“询问了好多留学生同学,说老师的课有许多小组讨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我想这种丰富的课程是我一定要参加的!”申请理由中这样写道。
互动与合作贯穿于这门课的始终。每年开学第一课,王蕾就会跟学生们强调,“这门课,不是带着耳朵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都非常重要。”
这门课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大量的小组合作。有别于常见的分组方法,王蕾会在学生们抽签分组的基础上,依据汉语水平、性别比例、国籍、性格等做出调整。让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和汉语基础弱的学生一起组队,让活泼的学生和害羞的学生一起组队,这样就能实现生生互助,把合作性学习的优势最大化。
每次上课铃打响后,王蕾都会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开展5分钟左右的热身讨论,再选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分享。热身讨论的话题很简单,背后却有王蕾的众多巧思。话题既要与当天的课程主题相关,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又要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相关,让大家有话讲、愿意讲。比如,上“环境保护”主题的课程时,王蕾会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去讨论“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绿色的?”
与传统的单向授课的汉语课堂不同,“留学生高级汉语II”的课堂更加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氛围总是十分愉悦轻松。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王蕾则会走到每个小组中间,参与讨论。
除了分组对话,王蕾还会通过小组报告、反复问答、生词游戏、快问快答、小组辩论、书面调查、口头调查、复述接龙、合作自学、病句共改、情景表演、任务重组、讨论归纳等18种合作性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从2016年开课时的10多人,到现在的30多人,这门课的规模越上越大。
“上了王老师的课之后,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为什么选她课的人这么多。这是我上过的汉语课里,个人感觉体验最好的一门。”来自加拿大的2019级管理学院留学生华心瑞说道,“因为这门课的互动性比较强,有小组讨论、发言环节。另外,王老师有一种个人魅力,她可以带动班级同学的情绪,让课堂氛围变得很有激情、很有活力。”
话题与故事:实现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
“留学生高级汉语II”的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国,怎样才能让大家了解真实的中国?学生们在复旦大学攻读的专业遍布文理社工医,怎样才能让这门课对大家都产生吸引力?
面对同学们多元的文化与学科背景,王蕾选用了内容导向教学法。她精心择取教材内容,以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教育热点、人口迁移与文化、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生活新方式、商业文化的渗透等八大社会焦点话题为主线,凸显前沿性、时代性和思政目标。
这些话题可以放到世界各国的语境中讨论,学生们有亲身体验,有既往思考,参与讨论的愿望自然强烈,汉语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这门课上,学生们可以畅游在东西方文化中,收获许多关于中国、关于世界的崭新认知。比如,通过“环境保护”课时,学生们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中国经济增长兼顾绿色环保的发展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限塑令”“垃圾分类”等政策,既写在老师的演示文稿里,也落实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围绕八大社会焦点话题开展教学,能让各科学生都找到自己专业中比较擅长的部分,王蕾会专门请这些同学做分享。比如,请生物学专业的同学就“环境保护”话题做分享,请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就“经济全球化”话题做分享,请法学专业的同学就“生活新方式”话题做分享……“这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启发,他们会觉得‘我学到了别的方面的东西’。”王蕾这样认为。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并不仅仅是通过某个等级的汉语水平考试,而是了解真实的中国。因此,这门课的宗旨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此前,跨文化的课堂里,老师喜欢带学生们包饺子、做中国结。“这些活动容易忽略他者的角度,忽视学生们的思考。”王蕾分享道,“应该重视他者,重视共情。只有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传播中国文化,才能保证传播的有效性。”
为了达成课程宗旨,王蕾每年都会更新教学内容。2020年流行的“逆行者”等网络用语,被添加为“网络时代”课时的教学词汇;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被纳入了“教育热点”课时的讨论话题……
自主与自觉:线上线下1:1混合式教学
这门课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线上线下1:1混合式教学。“留学生高级汉语II”每周两次课,一次线上,一次线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线上课程中,王蕾会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如在线问卷、讨论区、视频会议等,让学生们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甚至在课外也能保持学习状态。而线下的课程则更注重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练习汉语。
“我希望这门课不仅能帮助学生们提高汉语水平,更能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王蕾说,“在联合国中文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中文。”
这门受欢迎的汉语课,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语言技能,更让他们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现实,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正如一位留学生所说:“这门课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也让我爱上了中文。”
在联合国中文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像王蕾这样的汉语教师致敬,感谢他们为传播中文和中国文化所做的努力。让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爱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