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自然资源智能监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南粤自然资源智能监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南粤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体系的突破与创新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积极推进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体系建设。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多类型、多尺度的综合解译样本库,提升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需求,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技术创新:AI解译与低空遥感的深度融合
广东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多类型、多尺度的千万级综合解译样本库,建立基于多源感知数据的智能解译能力。2022年,广东面向自然资源全业务,围绕调查监测、执法监督、矿产资源管理、耕地保护、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督查审计、海域海岛管理等8大业务,梳理了94项监测需求,了解自然资源“有什么”,把握调查监测“怎么做”,建立了面向业务管理的样本分类体系。建设了3000万级的综合解译样本库,构建了17个高精度模型,其中,近百种地类变化综合查全率达90%以上,耕地、水体、道路等单要素地类提取准确率达90%以上。
同时,广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分布式高性能集群算力,建设了集影像处理、样本制作、模型训练、应用服务等关键工序为一体的“产训一体化”智能解译平台,并接入广东省自然资源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实现定制化生产智能模型、个性化开展模型训练、交互式监控训练过程、最大化提供解译服务,推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变。
体系构建:月度动态监测机制的建立
广东实现影像快纠、智能提取、业务关联等工序紧密衔接的“1+1+1”工作模式,即1天影像处理、1天图斑提取、1天分类标识,确保监测图斑按时上线下发,形成每月5日线上发布供地方核查举证,25日完成省级审核与抽查的月度动态监测机制。
围绕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动态监测等多样化业务管理需求,挖潜调查监测服务其他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的广度与深度。有效衔接年度变更调查,充分发挥“统筹资源、数据复用”的协同作用。结合常态化监测工作,为日常变更和年度变更调查提供大量变化线索与举证照片。2022年度,常态化监测提前发现变化图斑15万个,共享举证照片20万张,显著减轻地方年度变更调查压力,提升调查效率和质量;完成日常变更与部调查成果对接,实现补充耕地图斑上报国家并通过审核。
应用成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保护与执法监督
强化耕地动态监测,坚定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基于常态化监测、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为耕地进出平衡工作提前预警、提前响应。在已有下发国家执法卫片基础上,为土地违法行为遏制提供新抓手,为执法专项巡查提供12026条疑似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线索。
生态修复与红树林监测
开展拆旧复垦、矿山修复、红树林监测等多项监测业务,为“绿美广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全面、高效、精准的智能监测体系,广东打造了智慧赋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新局面,更好地为自然资源“双高”示范省建设和自然资源部门履行好“两统一”职责保驾护航,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与创新
下一步,广东将持续为常态化监测提供智能解译能力支撑,建成系统完整的调查监测制度、组织、标准、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