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谈病机药理学:哲学智慧的应用
王永炎谈病机药理学:哲学智慧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在病机药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强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来把握病机,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这种以象思维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不仅注重实践经验传承,更强调维护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共识疗效。王永炎的观点为我们理解病机药理学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智慧。
病机药理学的哲学基础
病机药理学以中医病机理论为核心,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阐明中药干预疾病动态演变规律。其哲学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哲学的间性论和象思维。
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作为世界图景,其间性论有中华科技文明的特征。战国时期历经百家争鸣创立了道、太极、阴阳、有无、中庸等一系列的基本范畴,创发了具有中国特质的间性哲学,亦即指导中医学的哲理基础。人的健康、疾病等整个生命过程的易变,均以中国哲学间性论为本源展开反思、纯思、向思,旨在深化中医药理论有思想的原创学术研究。五脏间性符合道与术和合规律,呈现当今高概念学理,足知古今哲理正反之间、成败之间、幽玄与显明之间,尚有疏分归纳和合第三象限。气聚成形而气散太虚,太虚为独具创生性的原象思维。中医药学临床是优势,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仅仅十二个字立为辨证论治总则,后世医界赞誉“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史能为百事师”,体现了中国哲学间性论之精华。
整体观与辨证思维的融合
病机药理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就形体结构而言,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密切相联;就基本物质而言,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就功能活动而言,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功能活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从而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在病机药理学中,整体观体现在多个层面:
- 病因病机层:外感/内伤致病因素与分子损伤机制关联
- 示例:风邪犯肺(TLR4/NF-κB通路激活)→ 桂枝汤调节IL-6/STAT3信号轴
- 病位病机层:脏腑定位与组织特异性病理改变关联
- 示例:肝郁气滞(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异常)→ 柴胡疏肝散调控BDNF/TrkB通路
- 病性病机层:寒热虚实属性与代谢/能量稳态失衡关联
- 示例:阴虚火旺(AMPK/mTOR自噬失衡)→ 六味地黄丸激活SIRT1/PGC-1α通路
- 病势病机层:疾病传变规律与病理进程关键节点关联
- 示例:卫气营血传变(炎症风暴级联反应)→ 清瘟败毒饮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
辨证思维则贯穿于病机药理学的研究全过程。通过融合李同宪证态学说的病理映射模型、仝小林态靶理论的“宏观病态-分子靶群”关联框架,结合多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中药作用机制的层级解析体系。这种研究方法既关注局部病变,又重视整体病理反应,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解析。
病机药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病机药理学在继承传统哲学智慧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通过发展多组学-AI协同的病机量化解析技术,实现中药作用机制的时空动态可视化。建立“病机分型-动态预警-精准干预”临床路径,推动中药从症状控制向疾病修饰转变。
王永炎院士强调,中医药学界必须认识自己学科的优势,善于吸纳古今中外先进文明与技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发挥临床优势。医案大数据得到激活发掘。《中华医藏》的编撰工作初步统计古籍约八千余种,其中各家医案以百千计,再加上近现代中医师们完整系统的病例资料,可汇聚成一份可资发掘研究的大数据。古今医案是非线性大数据,应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构建能够揭示生命能量与健康疾病多模态、多元化、多指标的数据库。
1999年王永炎在“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973基础研究项目提出了整体和谐效应假说,即不同配伍所出现的不同效应源于对抗、补充、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的和谐。历经12年,学术团队紧跟多组学网络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新技术,深化整体和谐“方剂组学”的验证。目前提出借区块链发展“方证相应”一体化的模块药理学研究,进一步阐释证候与复方间相关联的假说。非线性大数据的激活发掘,多学科、多元化、计算机算法的研发已成为中医药科技工程的重要工作。各类相关生命健康数据库的建构,高性能的计算机程序编组业已为主要的研发工具,协同创新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药学科迎来“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中医学人需要文化自觉,净化心灵,提高治学执教能力。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要刻苦攻读古贤经典,明晰国学原理,兼学文化哲史美学,开放吸纳中外科技文明进化的成果。树立优良的学风、作风、文风,成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中坚骨干。
结论
病机药理学通过三大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 理论突破:创建“病机四维分层-证态靶标网络”动态模型,弥合中医整体观与分子医学的认知鸿沟
- 技术革新:发展多组学-AI协同的病机量化解析技术,实现中药作用机制的时空动态可视化
- 应用升级:建立“病机分型-动态预警-精准干预”临床路径,推动中药从症状控制向疾病修饰转变
病机药理学不仅继承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更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