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香港M+博物馆大型回顾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香港M+博物馆大型回顾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55187.html

2024年6月29日至2025年1月5日,香港M+博物馆推出"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大型回顾展,这是贝聿铭逝世五年后首个全面回顾其建筑生涯的展览。展览历时七年筹备,通过400余件展品,包括手稿、模型、照片和档案资料,展现了这位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的传奇人生。

贝聿铭肖像,1976年,Irving Penn《Vogue》杂志。(© Condé Nast,M+提供)

跨文化背景与早期教育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名门世家。他的童年在苏州狮子林度过,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1935年,贝聿铭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期间,他深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柯布西耶的思想,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贝聿铭站在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外,1979年。(©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M+提供)

从房地产到独立事务所

二战后,贝聿铭加入房地产公司齐氏威奈,担任建筑部总监。这段经历虽然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但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55年,贝聿铭成立自己的事务所,1960年正式独立。在地产业的12年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都市更新项目中的各种要素,包括都市经济学、政府法规、建造材料等。

贝聿铭向一位俄克拉荷马市官员讲解他对该市新市中心的发展提案,约1964年。(©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K,M+提供)

创新与突破

贝聿铭在建筑领域不断探索新材料和建筑工法。在"物料改良与结构创新"单元中,展示了贝聿铭团队对混凝土进行的大量试验,以及他们对玻璃和钢材的创新应用。其中,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是贝聿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作品之一。他坚持使用完全清澈透明的玻璃,并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合作,推动法国最大的玻璃制造商圣戈班开发这种特殊玻璃。

贝聿铭(红帽)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检视用于建造卢浮宫金字塔的玻璃样品,1987年。(©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M+提供)

融合传统与现代

贝聿铭善于将当地文化与历史元素融入设计中。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传统园林文化的借鉴。日本美秀美术馆更是以《桃花源记》为灵感,通过隧道和桥梁营造出豁然开朗的意境。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美秀美术馆,受《桃花源记》启发以隧道和桥梁作为美术馆入口。(Public Domain)

艺术与建筑的融合

贝聿铭认为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在他的项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毕加索、亨利·摩尔等艺术家的作品。艾弗森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充分展现了他对空间和透视的独到理解,被形容为"为展示其他艺术品而建的艺术品"。

展览现场展示贝聿铭建案中陈设的雕塑缩小模型。(摄影/朱佑霖)

最后的篇章

贝聿铭的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项目是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他大胆地将博物馆设计成一座漂浮在水中的建筑,以水元素作为设计重心,体现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独特理解。

从环绕博物馆东侧的公共海滨长廊望向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22年。(©穆罕默德·萨姆吉,M+委约拍摄)

本次展览通过大量史料、口述资料和学术研究,全面展现了贝聿铭的人生轨迹和设计理念,打破了公众对他仅限于几何建筑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这位建筑大师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形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