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冬至:一碗头肴泡馍里的温暖
兰州冬至:一碗头肴泡馍里的温暖
“冬至到,吃水饺”,这是流传在中国北方的俗语。然而,在西北重镇兰州,冬至的习俗却别具一格。这里的人们不仅吃饺子,更讲究吃“头肴”泡馍,吟唱数九歌,举行各种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兰州的冬至,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碗热腾腾的头肴泡馍
冬至清晨,兰州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气。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一锅热气腾腾的头肴泡馍正在熬制。这道看似简单的早餐,却凝聚着兰州人对冬至的特殊情感。
头肴泡馍的制作颇为讲究。首先需要准备肉臊子、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菇、木耳、粉条等食材。将这些食材与高汤一起熬煮,直到汤汁变得浓稠。最后,将泡馍放入碗中,浇上热腾腾的头肴汤,一碗香喷喷的头肴泡馍就完成了。
这道早餐不仅味道鲜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据兰州史志专家邓明介绍,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即大雪节气后15日,按我国传统阴阳观念,认为阴极而阳至,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冬至曾是古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明清时期,兰州人就有冬至拜小岁的习俗。所谓小岁,汉晋时为腊月的第二天,要“敬酒尊长,修刺贺君师”,至明代,以冬至夜为小岁。冬至这天,兰州人要请私塾先生吃饭饮酒,弘扬尊师重教之道。还有绅民从黄河沿搬来冰块,用绸子包住,放在辕门督署南面大照壁下或其他官衙的照壁下,给官府献冰。
朗朗上口的数九歌
冬至过后,兰州便进入了“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生发,逐渐增长,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但因为积蓄的寒气仍在释放,所以冬至后气温依然逐渐下降。从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从寒冷变暖和的转折时期。这段时期总共9个9天共81天,因为大致9天之内,物候具有相似性,而每个9天之间物候有明显变化。因此,从南北朝起,民间就有吟诵数九歌的风俗,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兰州的数九歌更是别具特色。颜家沟人颜永桢在《兰州二十四节气与生物发生之关系》中所载,流行于兰州黄河谷地中部、即今城关区的数九歌是这样的:头九二九,关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五九六九,净屁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尽,收拾打牛棍。《安宁区志》所载的流传于黄河谷地北部、即今安宁区的九九歌为:头九二九,关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瞎五九,冻死狗;六九七九,精沟子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犁铧遍地走。这些数九歌运用兰州方言,出语幽默,结合兰州的物候特点,是向小孩传授气候知识、物候变化、农事事项的一种歌谣。
多彩的民俗活动
除了吃头肴泡馍和吟唱数九歌,兰州人在冬至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活动。比如,兰州大学会举办中外学生包饺子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增进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冬至还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通过向长辈献鞋献袜等方式表达孝道。
冬至在兰州,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从一碗热腾腾的头肴泡馍,到朗朗上口的数九歌,再到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兰州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冬至的理解和热爱。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这些独特的习俗不仅温暖了兰州人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