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多感官描写:一场穿越千年的感官盛宴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多感官描写:一场穿越千年的感官盛宴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当张小敬站在长安城头,俯瞰这座宏伟的城市时,观众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繁华气息。晨光洒在朱红的城墙上,街道上车马骈阗,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唐代市井生活图。
视觉盛宴:一比一还原的长安城
《长安十二时辰》的视觉效果令人震撼。剧组耗时一年筹备,实际搭建占地70亩,包括4条坊道、3个坊门、3条主街和13条街巷。为了还原唐代建筑风貌,美术团队专门前往西安、国博以及日本奈良等地考察,参考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权威著作。
靖安司的六棱柱设计、暗色调的色彩搭配,与花萼相辉楼的朱色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随着剧情推进,色彩逐渐浓烈,从街坊的低饱和度灰色调,到右相府的红色,再到大仙灯的浓郁色彩,每个场景都蕴含着独特的视觉语言。
听觉之美:唐诗里的盛世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中流淌着的唐诗,让这座城市更加鲜活。李白的《清平乐》《清平调》,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唐代文学的魅力,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哀愁。
当李白的《清平乐》在长安街头响起,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仿佛让人穿越回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则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嗅觉细节:一只细犬的传奇
在第十一集中,张小敬从宣徽院借来一只名叫“阿细”的中国细犬。这只狗不仅帮助张小敬找到了龙波的据点,更展现了唐代皇家狩猎文化的细节。
中国细犬是中国古老的狩猎犬种,早在西汉时期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嗅觉灵敏、速度极快,深受皇家和贵族的喜爱。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宣徽院专门豢养这类动物供皇帝玩赏,体现了唐代皇家生活的奢靡。
触觉体验:紧张刺激的追捕
虽然触觉描写在剧中较为隐晦,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场景设计,观众仍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张小敬在追捕狼卫时的打斗场面,每一次拳脚相加、刀剑碰撞,都让人心跳加速。靖安司内,李必与下属的博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在传递着紧张的情绪。
《长安十二时辰》通过多感官描写,成功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唐代长安。视觉上的繁华、听觉上的诗意、嗅觉上的细节、触觉上的紧张,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历史场景。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不仅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现代影视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