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睡眠法”真的靠谱吗?最新研究揭秘!
“达·芬奇睡眠法”真的靠谱吗?最新研究揭秘!
最近,一种被称为“达·芬奇睡眠法”的作息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走红。这种睡眠模式主张将24小时的睡眠时间分割成多个短暂的睡眠周期,比如每工作4小时后小睡30-40分钟,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睡眠方式真的科学吗?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碎片化的睡眠模式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仅仅是睡眠不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碎片化睡眠对身体的影响。研究团队通过建立慢性睡眠碎片化(Sleep fragmentation, SF)小鼠模型,发现这种睡眠模式显著损害了小鼠的葡萄糖代谢,导致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令人担忧的是,经历睡眠碎片化的小鼠在空间学习和记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
研究进一步发现,睡眠碎片化会导致下丘脑中的乙酸水平升高。乙酸通过激活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丙酮酸羧化酶,促进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从而影响代谢健康。这一发现首次明确了乙酸在睡眠紊乱中发挥的保护作用,为理解和治疗与睡眠障碍相关的代谢和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临床理论依据。
专家警告:碎片化睡眠不适合大多数人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传的“达·芬奇睡眠法”等多相睡眠模式并不值得提倡。她指出,这种睡眠模式无法保证完整的睡眠周期,特别是缺乏对身体修复至关重要的N3阶段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从而影响身体恢复、情绪调节以及学习记忆能力。
研究表明,多相睡眠模式不仅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还会显著降低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决策能力,进而影响认知功能、情绪稳定和整体健康。长此以往,还会抑制深度睡眠的发生以及机体恢复能力,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失眠、代谢功能障碍等。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睡眠模式甚至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或停止,影响其生长发育。
碎片化睡眠:现代人的隐形健康杀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碎片化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碎片化不仅会让人白天感到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研究显示,睡眠碎片化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造成睡眠碎片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晚上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环境因素(如噪声、光线)、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以及某些生理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通过补充乙酸盐(如苹果醋、发酵食品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碎片化带来的代谢和认知障碍,但这并不能替代规律睡眠的重要性。
科学睡眠建议:规律作息是关键
专家建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约10小时,初中生约9小时,高中生约8小时,成年人每天7-8小时。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规律作息、舒适的睡眠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各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至关重要。
虽然短期内通过压缩睡眠时间可以增加工作时间,但这种方法不可持续,长此以往会造成慢性睡眠剥夺,危害身体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天生所需的睡眠时间比普通人少,这是因为其携带“短睡眠基因”,但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因此不能把他们的短睡眠法推广给大众。
在追求高效工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睡眠质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才是维护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