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乱象频发,如何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
网络直播乱象频发,如何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
近日,一则网络直播画面引发广泛关注:一位主播在镜头前大口咀嚼生米,甚至将生米塞进鼻孔,这种令人不适的行为不仅挑战了观众的感官极限,更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直播内容规范的深思。这不禁让人发问:网络直播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这类低俗、违规的直播内容?
网络直播乱象频发,问题触目惊心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乱象频发。中央网信办近期开展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就明确指出了当前直播中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一些主播通过编造虚假的“扶贫”“助农”“患病”等场景,利用“扮穷”“卖惨”等方式诱导网民购买低质伪劣商品,甚至利用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形象吸粉引流。
二是“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部分主播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甚至打着“情感咨询”“婚恋军师”等名义歪曲婚姻观念。
三是传播“软色情”信息。一些主播在直播中通过衣着暴露、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的动作、言语挑逗等方式,发布“软色情”“擦边”“泛黄”内容,严重破坏直播生态。
四是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权益。直播互动中出现污言秽语、拉踩引战、互相挑衅、攻击谩骂等不良行为,甚至有主播通过追逐、拦截、骚扰他人等方式直播搭讪,扰乱公共秩序。
五是欺骗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部分主播通过炮制虚假粉丝量、浏览量、点赞量和交易量等数据,制造抢单爆款假象,过度渲染商品“功效”,夸大食品、保健用品功能,误导坑害消费者。
这些乱象不仅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更对社会风气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据统计,2024年全国共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2.27亿件,其中仅12月就达1803.7万件,涉及直播平台的举报占比高达37.6%,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平台和技术开发者都在积极行动,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
政策法规持续加码
中央网信办的专项行动只是近年来网络直播治理的一个缩影。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为网络直播划定了明确的红线。各地网信部门也纷纷行动,严厉打击整治网络水军问题,从严打击网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
AI技术赋能内容审核
在技术层面,AI和机器学习技术正在成为直播内容审核的利器。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平台能够实现对直播内容的全方位监控。例如,AI可以实时检测直播画面中的敏感内容,语音识别技术则能及时发现不当言论。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违规内容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
平台主体责任不断强化
各大直播平台也在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平台通过API接口或SDK工具实时采集直播内容,经过预处理后利用AI进行深度分析。一旦发现违规内容,系统会立即做出审核决策,如标记违规、暂停直播或通知人工审核员进一步处理。同时,平台还优化了推荐机制,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扶持力度,避免“流量向恶”。
提升主播素质,加强行业自律
除了外部监管,提升主播自身素质也是治理直播乱象的关键。企业需要建立系统的主播培训体系,从技能要求、职业规划、学习习惯等多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通过持续的培训和评估,提升主播的整体素质。
公众参与,共筑清朗空间
治理网络直播乱象,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目前,各地都设有专门的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渠道,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站等多种方式参与监督。据统计,2024年通过公众举报渠道受理的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达数千万件,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平台、主播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创新技术应用、提升主播素质和鼓励公众参与,我们一定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直播环境。只有这样,网络直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带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