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答案,或许藏在学校的校刊里
你想知道的答案,或许藏在学校的校刊里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纸质媒体似乎逐渐被遗忘。然而,在国际学校的校园里,校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更是教育理念的体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几所知名国际学校的校刊,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
北京鼎石国际学校:《鼎石志》
北京鼎石国际学校以《鼎石志》作为校刊,扮演着“镜子”和“窗户”的重要角色,鼎石之镜,映照热忱。
作为学校的“镜子”,它身处学校第一现场,去发现、记录、挖掘那些最能体现鼎石教育精神的故事。通过作者、编辑、摄影师、设计师的专业之手,将这些故事打磨成一个个精彩动人的篇章,传递给更多对教育心存理想的人。
在第十期杂志中,以“传承与变革:变动之中的领导力”为主题,将鼎石的两位校长Malcolm McKenzie与Emily McCarren博士作为故事的主角。回顾鼎石初创的发展历程,并由此展望与想象学校的未来。学生一直是聚焦的中心,在“毕业生剪影”栏目中,收录了多位优秀毕业生的人物故事,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坚持自我、享受学习、坚定追求内心热情以及为他人带去好的影响等特质,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在“家外之家”,我们走进鼎石的寄宿生活,感受学生们在这里互相激励、共同成长,缔结终生友谊,满足味蕾需求,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心无旁骛地探索热爱领域,为未来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艺术画廊”栏目中,收录了鼎石视觉艺术学生的精选作品,让我们领略到年轻学生们敏锐的艺术触觉与对社会议题的深度思考。
“教育圆桌”邀请各方嘉宾探讨心理韧性话题,为培养学生的这一重要品质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和方法。“特别报道”全面还原“敦煌在鼎石”这一重要文化事件,从学生的故事到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再到专家的主题分享,让我们感受到鼎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大学的精神”栏目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进行访谈,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当代艺术和艺术教育,将“艺术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眼光”带给每一位读者。
从创刊号到现在,《鼎石志》始终在思考如何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出版物,它不仅是“镜子”和“窗户”,更是汇聚鼎石所有人教育热忱之心的载体,见证着热忱之心,激励着大家心怀热忱,成为热忱。
图源北京鼎石国际学校
上海领科双语学校:《为什么是领科》
上海领科双语学校《为什么是领科》凸显“探索领科,绽放好奇”的校园本质。
也许有人纳闷为什么要叫《为什么是领科》这个奇怪的名字呢?领科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因为,领科双语人原本就是比较好奇的人,包括教师,还有学生,这个名字内涵了领科双语人好奇的天性。好奇就会去探究,探究就会有心得,哪怕是小小的,点滴的,那也算。课程方案、课题材料、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师论文、学生习作等等。只要是反映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和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的,只要是展示的师生的智慧和思想的,那也行。即使她们是刚学振翅的小鸟,刚露首叶的新芽,但她们也一定充满了强大的生命的能量。
《为什么是领科》的确是一个奇奇怪怪的名字。如果你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她的确有点奇怪,如果你用奇怪的眼光去看她好像又十分平常。其实她原本就平平常常,但我们感到她有一点奇怪。因为奇怪的名字下面好像聚集了一堂奇怪的人,他们用奇特的智慧把滚烫的汗水排列成了一行行不太奇怪但又有点奇怪的文字。如果你点开《为什么是领科》,有点奇怪的文字跃入你眼帘同时,也可能你也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人。
杂志首刊涵盖课程纲要、课题申请书、优秀教案、教师征文、学生习作等内容。办刊宗旨是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展示师生风采,宣传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形象和办学品位,促进教师团队内部共同学习和成长,是传递教育信息和理念的窗户。
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别有深意。“当你在低头纳闷的同时,如果你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河,如果你再从中仔细去寻找,你就会发现有一颗光亮熹微的新星,如果你再定睛观察,你也会发现,她也在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芒。她为什么会光亮熹微呢?其实,不是她不强大,而是你离她太遥远,如果你试着走近她,再走近她,你就会感受到她的光芒,和其它的星星同样的耀眼。”
这本杂志如同每一位领科人一样好奇,有趣。
(图源上海领科双语学校)
上海阿德科特学校:《德泓志》
上海阿德科特学校创校第五年推出校刊《德泓志》,记录教学思考、校园文化和活动成就。由市场招生办公室统筹编辑,校领导、学术部、学生处、行政部及家委会成员投稿。用126页篇幅阐述、挖掘、呈现学校对教育的实践探索。面向学生、家长、校友及对学校感兴趣的人。
在“校长视界”中,我们看到校长们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以及如何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唤醒萌芽中的灵魂,培养学生世界一流大学所青睐的品质。
“课堂在线”跟随四位不同学科教师视角,走进阿德科特课堂,了解学科知识对孩子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学思考。“毕业生剪影”展现两位敢于拼搏、不断突破自我的阿德毕业生,聚焦她们优异成绩背后所展现的阿德学子优良品质。
“校园风采”带我们重温过去一年多珍贵与难忘的时刻,展示阿德学子在体育活动、国际竞赛、戏剧表演、校内联赛上的卓越表现,以及他们源自内心的精神内核。“父母访谈”邀约三组阿德科特家庭,勾勒出家长画像,分享家庭教育理念、孩子成长变化观察和对学校教学的思考。“文艺漫步”收录阿德学子的绘画、摄影、文学创作作品,展现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我、传达艺术理念,对社会及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阿德人物”让我们认识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在教育发生处贡献才智和热情,彰显阿德科特人的精神。“校园生活”关心孩子们的一食一蔬,聚焦生活起居,呈现在校生活情况,培养独立精神和责任意识,体现英式寄宿制魅力。
《德泓志》如同一位摄像师,将阿德科特记录在纸张的框印中。
图源上海阿德科特学校
深圳万科梅沙书院:「潮·Tide」杂志社
“每一个我们奔走一生,想要抓住一点光亮。跟着光,追着光,成为光。”
万科梅沙「潮·Tide」杂志社是校园内的“追光者”。他们秉持着“燃梅沙之焰,激思之海潮”的理念,以观点性文章为武器,不断表达与发声。从华裔警察误击案到朋友圈是否应屏蔽父母,再到是否应相信科学定律,他们的选题不设边界,旨在引发思考。他们认为媒体是团体必备的职能部门,是潮流的创造者与呈现者,肩负着在能力范围内传达新闻、讯息乃至真相的重任。成员们虽曾为半夜赶稿而苦恼,面对质疑也毫不退缩,而是不断汲取经验,致力于呈现独具梅沙校园风格的作品。
除了深刻的严肃选题,杂志社也不乏充满创意的爆款文章策划。“梅沙小横店”的盘点,让大家看到了梅沙不为人知的一面,阅读量高达6000+。每一次新杂志的筹备,都是一场头脑风暴的选题会。但面对社交媒体的盛行,杂志社也充分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在保留纸媒沉甸甸能量的同时,新媒体平台为文字和创想提供了更多交互空间,借助公众号征集来稿、发现共鸣、在各方意见中成长,让「潮·Tide」离大家更近了。
「潮·Tide」杂志社不仅展现了梅沙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思考的执着,更凸显了万科梅沙书院开放、创新、勇于探索的气质。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学子们追光逐梦,用文字书写青春,用创意点亮未来。
深圳万科梅沙书院,「潮·Tide」杂志社往期封面
广东碧桂园学校:多元刊物
广东碧桂园学校系列刊物丰富多样,包括校报、《桃李园》、教材、礼仪手册、国旗下讲话、干部教师论文集等。
校报自1994年创刊,历经变化不改树人之心。《桃李园》以纯正品位和清新风格成学生文化阵地和课外读物,获全国一等奖和顺德特等奖。教材凝聚教师集体认知经验。礼仪手册推动新校风建设。国旗下讲话是德育教育主阵地。干部教师论文集展现对教育的探索。
《碧桂园校本课程与课程体系》《广东碧桂园(IB 国际)学校礼仪手册》《国旗下讲话》《碧桂丹心》《碧桂丹青》《星月童话——中小学生作品选》《中小学各学科双语手册》《干部教师论文集》《主题探究园本课程》《Year Book》《让明天作证》《感悟生命 学会做人》《直面挫折 挑战人生》《青春的脚步与耳语》《Voice》等刊物,从不同角度记录了碧桂园人的教育热情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勾连起学校文化历史和教育人群像。
图源广东碧桂园学校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预见》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在发展中始终坚守“融汇中西、坐言起行”的初心。校刊《预见》发刊于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它书写了学院与学生共同奋斗前行的身影,见证了深国预的风雨历程与发展跨越。
《预见》旨在讲述深国预故事、记录学生成长印记、分享教育工作者体察与感动。学生与学院的奖项荣誉体现了大家怀揣初心、不负勇往;艺术与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焕发光彩;体育运动展现学生的热情与拼搏精神;创新课堂凸显学生的创造力与对先进科技的应用能力。
校刊探讨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中国民办学校发展国际教育应更理智,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新机制,顺应教育国际化浪潮。国际化是中西文化融合共生,如深国预校训“融汇中西、坐言起行”。
校刊分享2021届毕业生的喜悦。社会原因为毕业生考试升学增加不确定性,但他们砥砺前行,收获来自不同国家名校的录取通知,深国预是他们通往世界的桥梁。
校刊展示学生文学和艺术作品,更是他们对自我的表达、对生活的洞察和感知、对世界的提问和解答,研学游等教育实践,延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和精神。
校友来信体现深国预培养出与学院感情深厚、支持学院发展的校友。校友是宝贵资源和财富,是深国预与世界的天然纽带,促进交流,推动学院教学实践发展。
图源深圳国际预科书院
教育从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每所学校的校刊不仅是校园群像气质的凝结,教育灵魂的画像,更是承载着芊芊学子们最原始,最质朴的新闻梦想。若想了解一所学校,或许,校刊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