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户口骗局背后的风险大揭秘
北京户口骗局背后的风险大揭秘
为子女落户北京,女子遭遇“假结婚”骗局损失29700元
“我想让子女落户北京上学,有人告诉我可以通过假结婚的方式实现。”李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这场看似简单的交易,不仅让她损失了钱财,还让她卷入了一场诈骗案。
2021年3月,李女士通过微信群得知可以通过假结婚方式落户,经中介介绍认识了拥有北京农村户口的刘某某。双方协商通过“假结婚”的方式,让李女士及其子女落户北京,并由李女士支付相关费用。4月19日,二人签订办理北京户口落户协议书,李女士支付给刘某某29700元,并随即前往民政局登记结婚。
然而,刘某某虽然具有北京农村户口,但其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住宅早在2015年就已卖给他人,没有住宅就不符合夫妻投靠落户政策的条件。当李女士发现这一情况要求退款时,刘某某仅退还5000元,其余款项已挥霍无力返还。无奈之下,李女士选择报案。
经调查,56岁的刘某某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目前无业,孤身一人,无固定收入,先后三次与他人“假结婚”获取钱财。最终,刘某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千元。
北京户口正规落户途径
根据2025年北京落户政策,外省人员想要落户北京,主要有以下几种正规途径:
积分落户:需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持北京市居住证、45周岁以内、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无刑事犯罪记录。积分标准为大专10.5分;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15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26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博士学位37分。
工作落户:包括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进入大型央企的重要岗位;应聘有进京指标的国企、高科技单位、高校等单位的部分岗位;考取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岗位。
人才引进落户:拟引进的人才应无刑事犯罪记录,以下五类人才可按规定直接办理人才引进,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一并随调随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世界技能大赛铜牌以上获奖选手及其教练组组长、国家和市级一类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奖选手。
应届生落户: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引进当年博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5周岁,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27周岁,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系统引进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0周岁。
投靠落户:子女投靠父母要求亲生父亲或母亲为北京市户口,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子女和不满18周岁的二胎子女,符合北京市计划生育政策等;夫妻投靠要求申请人年满45周岁,且结婚满10年等;老人投靠子女要求申请人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申请人外省市无子女,被投靠人为北京市非农业户口,在京有合法固定住所等。
留学生落户:出国留学一年以上,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国外高校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入境回国日起,2年内提交落户申请,与在京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人事关系,劳务合同期限必须1年以上,并且参加社保,需缴纳社保3个月以上方有资格提交申请。
“假结婚”落户的风险
“假结婚”办理户口存在诸多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上不存在“假结婚”一说,一旦登记结婚就形成法律上的夫妻关系。如果一方反悔,另一方可能面临离婚难的问题。
财产风险: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适用《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一方转移财产或制造共同债务,另一方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诈骗风险:如上述案例所示,有些人利用“假结婚”进行诈骗,骗取钱财后消失,受害者不仅无法落户,还可能损失大量钱财。
信用风险:如果涉及违法活动,个人信用记录将受到影响,可能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真实案例:30万元“假结婚”协议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8年,陈女士与李先生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协议书》。协议约定,陈女士配合李先生结婚,并将李先生及其孩子的户口落户北京市。作为报酬,李先生需支付陈女士共计30万元。具体付款方式为:领结婚证和办理公证当天支付15万元,三年后支付5万元,五年后落户成功并离婚当天支付10万元。
然而,双方登记结婚后,陈女士要求离婚,并将李先生起诉至法院。法院审理认为,双方在毫无感情基础下登记结婚,登记结婚后未在一起生活,婚后亦不存在夫妻感情。虽然双方签订了协议,但该协议内容因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三条而无效。最终,法院判决准予双方离婚,陈女士需返还李先生15万元。
警示与建议
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任何声称可以“走捷径”办理北京户口的承诺,特别是那些要求支付高额费用的。
合法途径:选择正规的落户途径,如积分落户、人才引进等,虽然过程可能较长,但更为安全可靠。
咨询专业机构:如果对落户政策有疑问,可以咨询官方机构或专业律师,获取准确信息。
保护个人权益:不要轻易签订任何可能损害自身权益的协议,特别是在涉及婚姻和财产问题时。
北京落户虽不易,但也不能随意乱来,将婚姻当儿戏!法律上并无“假结婚”一说,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建立婚姻关系,婚姻存续其间,双方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适用《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假结婚”的行为既会产生道德伦理问题,也会在法律上给双方带来人身、财产各方面的风险,因此不能因某种利益而弄虚作假,否则终将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