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鲁迅评《中国人的素质》:一面镜子,照见国民性的“面子”问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鲁迅评《中国人的素质》:一面镜子,照见国民性的“面子”问题

引用
知乎
10
来源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54082
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55704/
3.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28853/
4.
http://www.millionbook.com/xd/m/mingenpu/zgrd/028.htm
5.
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zhoubian/mingrenzuopin/luxun/38161.html
6.
https://sits.gdufs.edu.cn/info/1048/1644.htm
7.
http://www.bwsk.com/xd/m/mingenpu/zgrd/index.html
8.
https://www.baiwenba.com/a/8699778437.html
9.
https://www.pinshiwen.com/gsdq/lxzp/20190705132997.html
10.
https://wxy.bnu.edu.cn/kxyj/fblw/wyx1/202423.html

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出版了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中国人的素质》。在这本书中,他以一个西方观察者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民性,其中对“面子”文化的描述尤为引人注目。鲁迅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此书,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评价。

01

明恩溥眼中的“面子”文化

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中,将“面子”视为理解中国人性格的关键。他认为,中国人在很多情况下更看重形式而非实质,这种对“面子”的过分追求往往导致虚伪和做作。书中写道:“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这种对“面子”的执着,使得中国人在面对错误时,往往选择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

02

鲁迅的认同与批判

鲁迅对明恩溥的观点既有认同也有批判。在《马上支日记》中,鲁迅写道:“我们试来博观和内省,便可知道这话并不过于刻毒。相传为戏台上的好对联,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大家本来看的一切事不过是一出戏,有谁认真的,就是蠢物。”鲁迅认为,中国人过分注重“面子”,将表面现象看得过于重要,这种心理特征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行为和心理。

然而,鲁迅也指出明恩溥的观点存在偏见。在《关于新文学》及《关于翻译的通信》等文章中,鲁迅虽然认同《中国人的素质》中对中国人性弱点的揭示,但同时也强调不能全盘接受,需要辩证看待。他认为,这本书能够引发自我反思,推动国民性改造,但其中的偏见也需要警惕。

03

“面子”文化的影响

“面子”文化对中国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说“面子”》一文中,鲁迅通过多个事例揭示了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比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丢脸,但富家姑爷这样做就成为“丢脸”;有人以在劝进表上列名为荣,有人以在万民伞上署名为傲。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面子”文化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04

历史成因与现实意义

“面子”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重视礼仪和外在形象,这逐渐演变为对“面子”的过度追求。然而,这种文化特征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正如鲁迅所指出的,过分注重“面子”会导致虚伪、做作,甚至阻碍社会进步。

在当代中国,“面子”文化依然存在,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面子”不应成为评判标准,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品质和实际能力。

鲁迅对《中国人的素质》的评价,以及他对“面子”问题的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他在临终前向国人推荐此书时所说:“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