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基尔曼模型:高效团队管理新趋势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高效团队管理新趋势
托马斯-基尔曼冲突模式(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是由Ralph H. Kilmann博士和Kenneth W. Thomas博士在1974年开发的一种有效的冲突管理工具。通过理解自信和合作两个核心维度以及五种主要的冲突处理策略——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和合作,可以帮助个人和团队更好地解决冲突,促进沟通和信任,从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团队效率。这种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高效团队管理的新趋势。
模型核心框架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将冲突处理方式分为五种,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
策略 | 维度特征 | 适用场景 | 典型话术 |
---|---|---|---|
竞争 | 高坚持 + 低合作 | 紧急决策、核心利益保卫 | “这个标准不能让步,必须按方案A执行” |
合作 | 高坚持 + 高合作 | 复杂问题需创新解、长期关系维护 | “我们各自的目标是什么?能否找到双赢点?” |
妥协 | 中坚持 + 中合作 | 时间紧迫需快速达成、双方权力对等 | “各退一步:你接受条款X,我放弃条件Y” |
回避 | 低坚持 + 低合作 | 冲突代价过高、情绪化场景 | “今天先不谈这个,等数据齐了再讨论” |
迁就 | 低坚持 + 高合作 | 维护关系优先、对方专业领域更强 | “按你的方案试行,后续再优化” |
企业应用案例
某网络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通信产品生产和电脑网络服务的中日合资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销售额每年增长50%以上。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存在着不少冲突,影响着公司绩效的继续提高。
因为是合资企业,尽管日方管理人员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日本式的管理模式未必完全适合中国员工。例如,在日本,加班加点不仅司空见惯,而且没有报酬。该公司经常让中国员工长时间加班,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一些优秀员工还因此离开了公司。
该公司的组织结构由于是直线职能制,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困难。例如,销售部经常抱怨研发部开发的产品偏离顾客的需求,生产部的效率太低,使自己错过了销售时机;生产部则抱怨研发部开发的产品不符合生产标准,销售部门的订单无法达到成本要求。
研发部胡经理虽然技术水平首屈一指,但是心胸狭窄,总怕他人超越自己。因此,常常压制其他工程师。这使得工程部人心涣散,士气低落。
产生公司内部冲突的原因有多种,根据PMP知识体系,该公司的冲突来源可归纳如下:
权力与地位:管理层运用行政权力要求员工加班,但没有赋予任何报酬作为补偿;而员工则没有(充分的)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
价值观不同:中国的员工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日本的员工,要求员工(长时间)加班,如果没有相应的报酬,一般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员工的工作动机强度。
资源缺乏:管理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要对资源的进行合理配置,而可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求员工加班,通常需要提供合理的加班费作为补偿;而主管们则希望把人力成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通过应用托马斯-基尔曼模型,该公司能够更系统地分析和解决这些冲突:
对于加班争议,采用妥协策略:在保证员工合理权益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工作安排和激励机制来平衡公司发展和员工福利。
部门间协调问题,采用合作策略: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保各部门目标对齐。
对于研发部门的管理问题,采用竞争策略:明确管理规范,对不利于团队发展的行为进行纠正。
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管理中,托马斯-基尔曼模型的优势更加凸显。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更倾向于采用回避和迁就策略,强调和谐与关系维护。
个人主义文化(如美国):更倾向于竞争策略,强调个人权益和直接沟通。
该模型通过两个维度(自信vs合作)的分析框架,帮助企业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使用效果与趋势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研究表明,高效领导者更倾向于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其中合作和竞争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
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帮助企业:
提高冲突管理效率:通过明确的框架指导管理者选择最合适的冲突处理方式。
优化团队协作: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提升组织绩效:通过有效解决冲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不仅是一种冲突管理工具,更是一种促进团队协作和提升组织效率的重要管理理念。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一模型,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