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DeepSeek爆火背后:AI能力边界的探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DeepSeek爆火背后:AI能力边界的探讨

引用
澎湃
15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53677
2.
https://post.smzdm.com/p/aoqlpwx6/
3.
https://blog.csdn.net/sinat_37574187/article/details/145534964
4.
https://blog.csdn.net/FXH1989/article/details/145422251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28KKHF0556BHOL.html
6.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2A04D0Z00
7.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172835.html
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45165
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70896
10.
https://www.cnblogs.com/li-jian-Lee/p/18703414
11.
https://ai-bot.cn/ai-tutorials-deepseek-from-beginner-to-expert/
12.
https://centerbeijing.yale.edu/zh-hans/node/854
13.
https://xueqiu.com/9191951451/319716157
14.
https://xueqiu.com/8224721398/322787215
15.
https://www.waytoagi.com/zh/question/56125

DeepSeek最近成为热议焦点,其出圈表现引发了关于AI能力边界的大讨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奇指出,尽管DeepSeek展示了强大的生成式AI能力,但它依然受限于统计机器学习框架,无法实现真正的通用智能(AGI)。张奇强调,AI的价值在于成为超级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在未来三年内,20%的脑力劳动将被AI接管,如填报表、写邮件等重复性工作。然而,创造性的部分仍需人类完成。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正视AI技术的发展与局限,抓住真正的机会。

01

技术突破:从DeepSeek看AI能力新高度

DeepSeek发布的V3、R1-Zero、R1三大模型,代表了一条从通用基座到专用推理的完整技术路径。其中,R1模型通过四大阶段训练实现了能力与实用性的完美平衡:

  1. 冷启动:利用少量高质量的思维链(CoT)数据,使模型学会标准答案格式。
  2. RL锻造:引入GRPO(组内奖励对比优化)算法,让模型在多种推理路径中自主选择最优策略。
  3. 数据反哺:模型自生成高质量数据,减少对人工标注的依赖。
  4. 人机融合:引入人类偏好奖励,确保输出结果不仅推理精准,更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这种训练方式使得DeepSeek-R1在保持强大推理能力的同时,还能生成规范的语言输出,适用于客服、编程等多种场景。

02

AI能力边界:技术突破与现实局限

尽管DeepSeek展示了AI在特定领域的强大能力,但其本质上仍受限于统计机器学习框架。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所言,AI的“涌现功能”虽然惊人,但主要体现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执行重复性任务上。对于需要创新思维和深度理解的工作,AI仍显不足。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Arvind Narayanan在其新书《AI Snake Oil》中指出,当前AI领域存在大量夸大与误导的虚假宣传。他提醒人们在AI热潮中保持理性,区分AI的真实价值与营销话术。

03

未来展望: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

福布斯发布的2025年AI十大趋势预测显示,AI技术正在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

  • Scaling laws将被应用于机器人技术与生物学领域
  • 语音AI有望通过图灵测试
  • AI将实现自主迭代,自行研发新AI
  • Meta将开始对Llama模型收费,显示AI商业化步伐加快

专家预测,ASI(超级人工智能)可能在2025-2030年实现。但这一预测也引发了对AI安全和伦理问题的担忧。OpenAI CEO Sam Altman表示,“奇点临近,不知身处何方”,显示出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04

社会影响:AI与人类的共生之道

随着AI能力的提升,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盛预测全球将有3亿工作岗位被AI取代,IBM已暂停7800人的招聘,计划用AI替代相关工作。复旦教授张军平认为,未来3-5年内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具有两个特征:脑力工作和简单易重复。这包括办公室文员、人力资源、财务报表、律师检索、前端开发等岗位。

但与此同时,一些工作显示出较强的抗AI替代能力。医生、护工、驾驶员等依赖实体操作的职业,以及古琴制作、陶瓷艺术等需要个人经验与创造力的工作,短期内不会被AI取代。这表明AI与人类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互补与协作。

05

结语:理性看待AI,把握技术机遇

DeepSeek的爆火反映了AI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理性看待AI的能力边界。AI不是万能的,它在处理复杂任务、创新性工作和实体操作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未来,AI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辅助人类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特定问题上,而不是完全替代人类。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世界的边界即是语言的边界。”AI的边界也终将由人类的价值选择所定义。在拥抱AI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更应关注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类的长远发展,而不是被技术所异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