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年少室阙:石头诉说的历史故事
探访千年少室阙:石头诉说的历史故事
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历经近两千年沧桑的古代建筑——少室阙。这座始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石雕建筑,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更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的珍贵实物资料。
精美的建筑与雕刻
少室阙位于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它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间距7.60米。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浮雕有狐逐兔、赛马、蹴鞠、兽斗、斗鸡、马戏、玄鸟生商、四灵图、羽人图、双龙穿壁图、车马出行、双兽争食、羊头、辟邪柏、铺首衔环以及山水等图案70余幅。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阙北面三层中部的阴刻篆书“少室神道之阙”六字,以及阙身上的浮雕图案。这些图案内容丰富,既有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车马出行、宴饮、羽人、玄鸟生商等,也有展现汉代体育活动的蹴鞠、马戏等,还有象征吉祥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辟邪图案。这些雕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深厚的文化内涵
少室阙不仅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据《嵩阳石刻记》记载,少室阙的建造与颍川太守朱宠有关,其建造年代与启母阙相近。
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少室阙和太室阙分别与大禹的两位妻子——涂山氏姐妹有关。相传大禹娶了妻子涂山娇后,要把妻子带回崇地。涂山娇之妹涂山姚不愿离开姐姐,也一起到崇地安家。大禹把涂山娇安排在崇山脚下,把涂山姚安排在季山脚下。后来人们就把涂山娇居住的地方叫太室山,把涂山姚居住的季山叫少室山。因为大禹的两个妻子实为姊妹,所以当地人将少室山神庙称为“少姨庙”。
保护与传承
少室阙于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早在1953年,登封地方政府就在阙的外围修建了保护房。近年来,又建立了监控系统,实现了24小时监测,并安排专人进行日常巡护。
然而,少室阙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资金短缺,监控设备的维护和巡护人员的工资难以保障。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遗产保护范围内的违章建筑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都亟待解决,以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少室阙作为汉代礼制建筑的杰出代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崇尚礼仪的传统文化精神。它不仅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