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助力路桥工程监理创新升级
信息化技术助力路桥工程监理创新升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路桥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监理工程师,如何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传统监理工作中,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效率,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以广东省近期重大路桥项目为例,探讨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创新应用及其带来的显著成效。
信息化技术在路桥监理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路桥工程监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BIM技术: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实现设计、施工与运维的全过程管理。BIM技术能够提前发现设计冲突,优化施工方案,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监测环境参数与结构状态,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例如,温度、湿度、应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移动监理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监理专用APP,实现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提高监理工作效率。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AI图像识别技术可用于质量检测,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创新实践案例
以广东省近期重点工程——惠州鹅城大桥项目为例,探讨信息化技术在路桥监理中的具体应用。
鹅城大桥是惠州市区第七座跨东江大桥,主桥为四跨连续斜跨异型系杆拱桥,全长约1119.5米。项目具有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对监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BIM技术在施工模拟中的应用
项目团队建立了LOD400级BIM模型,涵盖1375个主要构件。通过施工模拟,提前发现并解决了23处设计碰撞问题,优化了5项吊装方案。同时,通过移动端实时采集342个WBS节点数据,将进度偏差率从8%降至2.1%,显著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施工现场布设了382个传感器节点,用于监测混凝土温度、索力变化及结构变形情况。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监测到最大温升63.5℃,通过循环水冷系统将温差控制在22.3℃,有效预防了温度裂缝的产生。
移动监理平台的创新应用
开发了集无人机巡检、AI图像识别于一体的移动监理平台。该平台累计识别出钢筋间距超标127处、焊缝缺陷43处,显著提升了质量控制水平。同时,实现了3452个检验批的在线审批,验收效率提升60%。
成效分析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鹅城大桥项目在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质量控制指标对比:
指标 | 规范要求 | 实施前 | 实施后 |
---|---|---|---|
桩基Ⅰ类桩比例 | ≥90% | 86% | 97.2% |
混凝土强度合格率 | 100% | 98.5% | 100% |
预应力张拉偏差 | ±6% | ±5.2% | ±3.8% |
- 安全管理成效:
创新采用"网格化+实名制"管理模式,百万工时伤害率降至0.12(行业平均0.85)。项目成功抵御3次12级以上台风侵袭,获评2024年度广东省平安工地示范项目。
结论与展望
信息化技术在路桥工程监理中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传统监理模式,还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效率。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将在路桥监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议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研究:
- 研发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寿命周期运维系统
- 探索5G+边缘计算技术在实时监测中的应用
- 建立湾区跨海工程数据库共享平台
通过持续创新,信息化技术必将为路桥工程监理插上科技翅膀,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