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文昌塔,感受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文昌塔,感受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248569795742056

和县文昌塔,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的古塔,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和县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和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如今更成为和县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江气连城白,山光满郭青。”在春日的某个清晨,和州的景色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张籍的眼前。雨后的空气清新,山峦的翠色映入眼帘,诗情因此更加激荡。他想象着在这片美景中,与“刘使君”共饮共醉,高声吟咏,却无人聆听。

这位“刘使君”,正是写下《陋室铭》的诗豪刘禹锡。他因被贬和州而在此地留下了诸多诗篇,其中不乏对和州山水的深情描绘。张籍在信中,通过描绘和州的风景,试图宽慰同样被贬的“刘使君”,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这里,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承载着诗人们的心境与情怀,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


图1:和县文昌塔

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兴建了一座文昌塔,这座塔不仅象征着对文化的崇敬,更承载着对学术和知识的追求。据说,建塔的初衷之一是为了缅怀中唐时期的和州诗人张籍,因为张籍的字正是文昌。另一方面,这座塔也寄托了人们对文风昌盛的殷切期望,意在激发人们对于求知游学的热情,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州,这片曾孕育出张籍、张孝祥等文化名士的沃土,正借助文昌塔的力量,期待着再次迎来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图2:和县文昌塔湿地改造提升工程项目现场

公元2023年的岁尾,和县文昌塔迎来了新的生机。历经400余年风雨的它,如今周边繁忙而有序,机器轰鸣,人群熙攘。文昌塔湿地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和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型文化特色街区更新保护项目迈入了新篇章。

从和县文昌塔的视角,我们不仅能够回溯过去,更能展望未来。这座古塔,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文化昌盛的殷殷期盼。在许多城市,如广东佛山、深圳、广西合浦以及安徽旌德,都矗立着类似的文昌塔,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和县的文昌塔,坐落于历阳镇镇淮社区宝塔路东南50米之处,三面环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东北面紧邻得胜(老)河,距长江仅5公里之遥,与江南名山马鞍山采石矶相映成趣;南面则临横江河,距城南5公里,与西梁山隔河相望;西接城南油厂,近临横江街,与万寿塔、鸡笼山遥相呼应;而西北面又临得胜(新)河,距镇淮楼仅1公里之隔。这样一座地处要冲的文昌塔,无疑成为了和县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


图3:和县文昌塔航拍

据《直隶和州志》及《历阳典录》所载,和县文昌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由和州人郭继芳主持建造。至清代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州同何飞凤对塔进行了重修。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再次对文昌塔进行重修,并立下《重修文昌塔碑记》以示纪念。此外,塔东还设有郭公祠,内立“去思碑”,用以缅怀郭继芳在文昌塔建设上的卓越贡献。


图4:和县文昌塔塔顶

和县文昌塔是一座七层砖木结构的高塔,其高度超过30米,外形为六角形,内部则是正方形。每层的外部都巧妙地运用砖砌斗拱来挑檐,内部则以木柱和木板进行支撑和铺垫。塔门朝南而建,其上方的拱形门洞中镶嵌着砖雕人物像以及“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第二层檐开始,每方的角与三角之间都巧妙地砖砌了拱形小门,这些小门平穿对应、开闭相间,设计独具匠心。在第二层檐上,小门上还雕刻着“步蟾踏斗”和“吞霄接汉”等阳文正书砖雕,字迹从右至左横书,古朴而雅致。塔顶则扣着一个覆钵,其下以砖砌圆锥形脊式进行装饰,再以小瓦进行铺砌,彰显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从建筑风格上看,这座塔既继承了元塔的精髓,又为明、清塔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遗憾的是,塔旁原本立有的明万历年间焦竑撰写的《文昌塔记》碑文以及清代、民国时期的重修碑文,如今已无从寻觅。

400余年来,和县文昌塔历经无数风雨侵蚀与战火摧残。在日军侵犯和县期间,日舰曾炮击文昌塔,塔身虽被击中,却因坚实耐用而屹立不倒。至今,塔的东北面仍留有一处炮弹窟窿,见证着历史的沧桑。1985年4月,一场由顽童嬉戏引发的火灾几乎摧毁了塔内木结构,幸得消防队及时抢救才得以熄灭,但塔内铺板等设施已几乎损毁殆尽。同年,县政府拨款对文昌塔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和加固,使其重现雄姿。

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相似,和县文昌塔也是一座典型的“斜塔”。它位于沉积泥沙和砾石地层上,因地质下陷而造成倾斜。加之战争期间的炮火摧残,塔身更加向东北方向倾斜。然而,尽管历经风雨侵蚀、炮弹轰击,文昌塔却依然斜而不倒,雄立巍峨,展现着其独特的建筑之美。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文昌塔能够如此坚韧不拔呢?


图5:和县文昌塔

和县文昌塔,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斜塔,为何能斜而不倒,屹立至今?从科学的视角来剖析,一个物体的稳固性取决于其结构形状、所选材料以及连接方式这三个关键因素。和县斜塔巧妙地采用了砖木结构,其外层砖砌部分紧密相连,石砖与石砖之间的黏合工艺极为精湛,有效预防了因塔身倾斜而导致的断裂问题。正是这些精妙的工艺设计,使得和县文昌塔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展现出其独特的建筑魅力。


图6:和县文昌塔外墙结构

和县文昌塔的砌筑工艺,体现了先民们高超的垒砌搭配技术。从塔的砖墙体裸露部分可以清晰看到,条砖的规格高度一致,砌筑搭配十分合理,从而确保了塔身的整体强度和稳固结构。这种精湛的砌筑法使得塔的上下、内外塔壁得以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内外塔体相互套合的套筒结构,即内塔与外塔相连结的形体。这样的建筑和连接方式极大增强了塔身的结构强度,有效抵御了塔身倾斜可能带来的倒塌风险。


图7:和县文昌塔塔身细节

此外,和县文昌塔能够斜而不倒,与其采用的特殊建筑材料密不可分。在古代建造石塔时,工匠们会先将米煮成黏稠的粥,再将其打成浆,并与石灰和沙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种特殊的黏合剂。这种黏合剂的坚固程度令人惊叹,其强度甚至超越了现代的水泥砂浆,同时,其韧性也接近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精湛的砌砖技艺与这种出色的黏合剂相结合,使得整座塔身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黏合剂随着建筑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变得更加坚固,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塔的稳固性,从而确保了其斜而不倒的奇迹。


图8:和县文昌塔外墙

从文昌塔的外观设计和建筑工艺中,不难窥见中国人的匠心独运。这座凝聚了无数匠人智慧与汗水的古塔,以其独特的斜而不倒姿态,完美展现了中国建筑的韵味与魅力。

在和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中,类似的古迹不胜枚举。刘禹锡的陋室静待人们缅怀,而文庙、镇淮楼、四牌坊等古迹则沿着子午线依次排开,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沧桑。这些历史陈迹不仅见证了和县的历史变迁,更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图9:和县陋室

漫步于和县,不妨吟诵那千古流传的《陋室铭》,探寻一代诗豪刘禹锡的幽雅情怀。追随诗仙李白的步伐,沉醉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阔气势。瞻仰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法作品,体悟那疏阔苍茫的翰墨神韵。近年来,和县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型文化特色街区更新保护项目,致力于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图10:文昌塔湿地改造提升工程启动

近日,文昌塔湿地改造提升工程已拉开帷幕。此项工程将涵盖广场的翻新、项锡龙故居与逸园的复建、智慧停车场的新建,以及周边水域的综合治理和景观岸线的打造。而这一切的核心,是对文昌塔本身的保护工程,旨在传承历史,让后人得以窥见历史的沧桑,同时确保这座古塔能继续屹立,见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图11:文昌塔湿地设计图

漫步至文昌塔旁,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四季更迭的韵味:春日里绿意盎然,夏日中繁花绚烂,秋色中五彩斑斓,冬季则银装素裹。

置身于这片历史的厚重之中,不禁让人想起张籍与刘禹锡的深厚情谊,体会那份人间真挚的情感。

2023年12月18日,和县市民文化中心的和县博物馆盛大开馆,其中文昌塔的精美浮雕被置于入门处的墙壁之上,彰显着和县人民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与传承。

和县的历史建筑与文化名人的故事,都汇聚于此。人们期待着文昌塔能继续见证和县的历史与未来,一朝“梦得”,世盼“文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