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沙书香街:一条藏有53家私塾的岭南文化瑰宝
横沙书香街:一条藏有53家私塾的岭南文化瑰宝
横沙书香街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大沙街横沙村南部,是一条长约260米的古街,因清代遗留的53家私塾祠堂而闻名。作为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条古街承载着浓厚的岭南文化气息。
历史沿革
横沙书香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相传宋代大学者朱熹曾在此定居讲学,朱氏大宗祠内至今仍挂着他的画像。清代大文人罗雪谷也曾在此苦读,后成为慈禧太后的琴师。
这条古街不仅是文化教育的中心,还见证了近代革命历史。1925年,中共地下党员罗绮园在壶天罗公祠组织农民协会,参与广州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这段历史为横沙书香街增添了革命色彩。
建筑特色
横沙书香街的建筑群以家塾、书舍和宗祠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罗氏大宗祠和朱氏大宗祠。
罗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是为纪念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的罗贵而建。祠堂为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三进,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正门墙体与屋檐结合处有砖雕古代人物故事组画,两侧小门上写有“出悌”“入孝”,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朱氏大宗祠则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祠堂由三栋建筑构成,前后左右有走廊连接,几十条拱门富有西方特色,看过去既气派又浪漫。正厅内宽大敞亮,可容纳数千人,是族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此外,街区内还有日新家塾、敬德家塾、锦江家塾等私塾建筑,它们大多保存完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这些私塾建筑见证了横沙村浓厚的读书风气,体现了岭南地区重视教育的传统。
文化内涵
横沙书香街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岭南文化的载体。每年农历“双十”,村中都会举办老人宴,老人们齐聚大祠堂,一起话家常,分享特色大餐“烤乳猪”,展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星堂罗公祠如今已被改造成黄埔区图书馆大沙街分馆。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阅读功能相结合,既保护了建筑的原有结构,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游客可以在闲暇的午后,伴着古建筑的韵味,享受阅读的乐趣。
游览建议
游览横沙书香街,建议从写着“横沙”两字的牌坊进入。沿着曲折的街道漫步,可以依次参观罗氏大宗祠、朱氏大宗祠等主要建筑。建议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之间游览,此时光线较好,适合拍照。春秋季节是最佳游览时间,天气凉爽,适合长时间漫步。
横沙书香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私塾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感受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喜爱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游客来说,这里无疑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宝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