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新发现:降压药使用不应只看血压
《柳叶刀》新发现:降压药使用不应只看血压
近日,《柳叶刀-老龄健康》发表一项重要研究发现,对高血压治疗决策提出了新的思考。这项基于百万人数据的研究显示,在降压药使用中,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比单纯的血压数值更为重要。
研究发现:风险预测值比血压阈值更重要
这项研究在英国人群中开展,纳入了109.9万名30-79岁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研究重点关注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QRISK2算法)和收缩压对心血管疾病、靶器官损伤和痴呆症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相当广泛的血压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降压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的降压治疗观念,强调了个体化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数据解读:风险预测值的影响更显著
研究数据显示,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的影响远大于收缩压的变化。例如,在预测风险为10.0%-19.9%的患者中,收缩压从<110 mmHg升至≥180 mmHg,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仅从20.1例/1000人年增加到23.6例/1000人年。而相同血压区间内,不同风险预测值的人群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收缩压为140.0-149.9 mmHg的患者中,风险预测值<10.0%和≥30.0%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分别为6.9例/1000人年和52.3例/1000人年。
更直观的对比显示,预测风险低但收缩压高的患者,与收缩压不高但预测风险高的患者相比,后者多种疾病发生率更高,除了出血性中风。
临床意义:从血压阈值到风险预测的转变
这一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总结指出,降压治疗的关注点需要从血压阈值和降压目标,转换为在心血管风险预测的整体背景下管理血压。通过治疗大量预测风险高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最新指南:强调个体化风险评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也强调了个体化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指南指出,高血压的本质是心血管综合征,由多种病因所致。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在中危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和高危及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得到证实。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而非仅依据血压水平。
降压药选择新发现:噻嗪类利尿剂效果更优
另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对近500万高血压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心血管事件预防方面,某些不常用的降压药可能效果更好。研究发现,与最广泛使用的ACEI类药物相比,噻嗪类利尿剂在预防心梗、心衰和中风方面效果更优,且副作用更少。如果将首选ACEI药物的患者改用噻嗪类利尿剂,预计每1000个患者中可避免1.3人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
结语:高血压管理的新思路
这些最新研究和指南更新为我们提供了高血压管理的新思路。降压治疗不应仅仅关注血压数值,更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同时,在药物选择上,也需要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进行优化。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是控制血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