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立体几何术语全解析
高考必考:立体几何术语全解析
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平均分值高达22.8分,占总分的15.2%。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关键知识点,本文将系统解析立体几何的核心术语和概念,结合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助力考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基本概念
立体几何研究的是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其基本研究对象是立体(简称体)——占据一定三维空间,具有非零体积的物体。立体几何可以分为两大类:多面体和旋转体。
- 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如棱柱、棱锥等。
- 旋转体:由平面曲线绕其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如圆柱、圆锥、球等。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是点、线和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些基本元素构成了各种复杂的几何体。
具体几何体特征
棱柱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互相平行。棱柱的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两侧面的公共边叫棱柱的侧棱;棱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棱柱的高。
根据侧棱与底面的关系,棱柱可分为斜棱柱和直棱柱。如果侧棱与底面垂直,则为直棱柱;如果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则称为正棱柱。
圆柱
圆柱可以看作以矩形的一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棱锥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而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个多边形面称为棱锥的底面,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面称为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称为棱锥的顶点。
如果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则称为正棱锥。
圆锥
圆锥可以看作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球
球可以看作一个半圆绕着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称为球的半径。
高考重点考点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题型分布相对固定,通常为2小题+1大题的形式。小题主要考察空间三视图、平行垂直判定等,大题则侧重于证明题和角度计算题。
小题考点
- 空间三视图:考察对几何体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能够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形状。
- 平行垂直判定:考察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判定。
- 基本几何体的性质:考察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大题考点
- 证明题:主要涉及线线垂直、线面平行、线面垂直以及面面垂直的证明。
- 角度计算:主要考察线线角、线面角和二面角的计算,其中二面角的计算占比最高。
解题方法与技巧
位置关系的论证
- 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采用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的策略,即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常用方法之一。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尤为重要。
空间角的计算
-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采用平移法、补形法或向量法。
-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出垂线,找到射影,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或直接用向量计算。
- 二面角:可采用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或垂面法作平面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
空间距离的计算
- 点到直线的距离:通常通过作垂线,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求解,或利用面积相等求距离。
- 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先找出公垂线,然后求公垂线段的长。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
- 点到平面的距离:找出过该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求解;或用“三棱锥体积法”;有时也可以通过“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其他技巧
- 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等。
- 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 与球有关的题型:关键在于求出球的半径。
- 解题程序:分为四个过程——弄清问题、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重点在于审题和思考环节,要善于捕捉有用信息,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效组合。
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其核心概念和解题技巧对于取得高分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大量练习,相信每位考生都能在立体几何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