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西安鼓乐: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西安鼓乐,这门流传了1300多年的古老艺术,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起源于隋唐,兴于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2006年,西安鼓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坐乐是室内音乐,城市坐乐编制约十二三人,农村坐乐则根据条件调整,有时多达几十人。行乐在行进中演奏,伴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风格温雅庄重或活泼悠扬。
西安鼓乐的乐器配置独特,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吹奏乐器有笛、笙、管,打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调式为七声音阶,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
传承的故事
西安鼓乐的传承之路充满艰辛。20世纪50年代起,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就开始了对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1953年,工作人员将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多年努力,采访艺人众多,收集了大量民间祖传的近于宋代俗字谱的乐谱,并翻译整理了众多乐曲,先后编印出多套相关资料,发表了诸多关于西安鼓乐的重要研究成果。
出生于1918年的赵庚辰老人是西安鼓乐的重要传承人。他打破了江湖惯例,收西安交通大学音乐女教授马西平为弟子,这是他为西安鼓乐所做的最后贡献。马西平曾带领着学生一边录音、录像,整理着师傅存在肚子里的“宝贝”。
当代的新生
如今,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彩。大唐芙蓉园每天15:00演出唐代宫廷燕乐《鼓》,票价168元起。演出通过全新的编曲和兼具故事性与娱乐性的呈现方式,在绚烂黑科技的加持下,将具有中国灵魂的西安鼓乐以感人的生命传承故事情节和传之有道的交互方式,让“千年活化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新编创形式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安外事鼓乐团每周六17:45在阳台举办音乐会,节假日会有不定期加演。乐团演出的鼓乐曲结构严密、完整,吸纳了埙、琵琶、筝、古琴、瑟、笛子、轧筝、箜篌、二胡等中国古典乐器,突出作品旋律悠扬、古雅,曲调庄重、精密,艺术风格肃穆恬静、清雅闲适,全套鼓乐一气呵成、颇具创新,充分展现了古都长安音乐传统的独特魅力。
西安鼓乐,这颗中国古代音乐的明珠,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聆听这穿越千年的鼓乐,感受那份来自盛唐的繁华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