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新指南:你了解吗?
癌症早筛新指南:你了解吗?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提高癌症生存率。作为地方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举措,上海市发布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达到42%,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59%的目标。
为什么癌症早筛如此重要?数据显示,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许多癌症的治愈率可以显著提高。以乳腺癌为例,如果在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晚期发现则可能降至30%以下。因此,定期进行癌症筛查,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癌症筛查方法包括: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PET扫描等,可以发现体内异常肿块。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寻找癌症的蛛丝马迹。
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等,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
尽管有多种筛查手段,但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仍需提高。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癌症相关检查。同时,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经常接触有害物质等高危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更频繁的专项筛查。
除了定期筛查,预防癌症还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
- 远离烟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重要的致癌因素。
- 接种疫苗:如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乙肝疫苗可以降低肝癌风险。
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癌症早筛将更加精准和便捷。例如,液体活检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DNA片段,实现无创、早期的癌症筛查。人工智能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分析影像学资料,提高诊断效率。
癌症早筛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建议大家关注官方发布的最新筛查指南,定期进行体检,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癌风险。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战胜癌症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