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和Calcitonin:甲状腺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
Tg和Calcitonin:甲状腺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恶性肿瘤。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年龄特异性发病率已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最新发布的《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甲状腺球蛋白(Tg)和降钙素(Calcitonin)被证实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Tg和Calcitonin:甲状腺癌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甲状腺球蛋白(Tg)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同源二聚体大分子糖蛋白,仅在正常的甲状腺细胞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中产生。Tg在帮助合成甲状腺激素T4和T3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甲状腺组织特有的生物标志物,是DTC最关键的血清学指标。国际上,甲状腺癌相关欧洲共识和美国指南均认可Tg在DTC鉴别诊断、复发情况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
降钙素(Calcitonin)是一种含有32个氨基酸的直线型多肽类激素,在人体中由甲状腺滤泡旁C细胞产生。其主要功能与甲状腺旁激素(PTH)作用相反,两者共同作用以调节血钙浓度相对稳定。Calcitonin是甲状腺髓样癌(MTC)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可作为MTC诊断及判断手术疗效和术后复发的指标。
不同类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在DTC的治疗中,通常采取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在术后选择性进行放射性131I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如果诊断比较早,DTC预后情况良好,死亡率可以控制在10%以下。随访期间可根据DTC患者复发危险度,选择性应用血清基础Tg或TSH刺激后的Tg检测。对已清除全部甲状腺(手术和131I治疗后)的DTC患者,术后每6个月需要检测血清Tg和TgAb水平,并沿用同一种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如在血清中检测到Tg,往往提示DTC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能。
对于MTC,放射性碘治疗、化疗及放疗疗效不大,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MTC通常无典型症状,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产生淋巴结转移的III期和IV期,为此,术前评估肿瘤侵犯的程度对选择手术时机非常重要。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推荐血清Calcitonin及癌胚抗原(CEA)的联合检测,其对MTC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判断手术效果和观察肿瘤复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研究进展:无创诊断技术的突破
虽然Tg和Calcitonin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的检测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无创诊断技术在甲状腺癌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项最新研究运用简化基因组甲基化测序(RRBS)和靶向甲基化测序技术(mTitan)及甲基化单倍型分析方法(MHL),构建了基于cfDNA甲基化标记panel—ThyMet分类器,用于辅助鉴别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BTN)。研究结果显示,ThyMet分类器在区分BTN和PTC的效能与传统超声总体相近(AUC:0.828 VS 0.833);在诊断PTMC方面,ThyMet比超声展现出更高的特异度(94.4% VS 22.2%);在诊断直径>1cm的PTC结节中,ThyMet比超声同时提高了灵敏度(80.9% VS 59.0%)和特异度(87.1% VS 77.1%)。而通过以逻辑回归方式整合ThyMet分类器评分和超声分级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ThyMet-US)效能更佳,在验证集中AUC达到0.923(灵敏度95.7%,特异度70.8%)。
此外,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在晚期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也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一项开放的、非随机、首次人类剂量递增试验结果显示,177Lu-LNC1004给药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根据RECIST,部分缓解3例(25%),稳定7例(58%),进展2例(17%),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5%和83%。
未来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正在进入精准医疗时代。Tg和Calcitonin作为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其临床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而cfDNA甲基化检测等无创诊断技术的出现,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甲状腺癌的诊疗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