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和二手车欺诈案:如何避免被坑?
洗衣机和二手车欺诈案:如何避免被坑?
近日,山东巨野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知名品牌洗衣机案,涉案价值高达1.5亿余元。与此同时,二手车市场也频频曝出欺诈案件,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时如何避免被坑?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为您揭示商家欺诈手段,并提供实用的防骗指南。
洗衣机翻新欺诈:1.5亿元大案暴露行业黑洞
2023年9月,山东菏泽市巨野县警方接到线索,反映当地市场中流通的部分洗衣机疑似系假冒某知名品牌产品。经过缜密侦查,警方发现这是一起涉及全国多地的特大制售假冒知名品牌洗衣机案。
犯罪链条浮出水面
犯罪团伙以资源再生公司的名义,中标某知名品牌洗衣机的报废拆解项目。他们以每台210元的价格购入11万台残损报废洗衣机,却并未按照规定进行拆解销毁。相反,他们将其中7万余台洗衣机以每台350元的价格售出,由公某某等人进行换件组装。
这些翻新后的洗衣机以“渠道机”“内部价”等名义,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重新流入市场,终端售价在900元至1000元不等。而品牌方同型号正品的均价在2000余元,最高售价甚至达到6000元以上。
严重安全隐患
巨野县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副大队长刘高磊表示,这些翻新洗衣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它们未经品牌方的质量检测,使用时有漏水、漏电及短路的风险。部分洗衣机在运输中已经损坏,减震性能也因粗犷的运输手段而受损。
二手车欺诈:信息不对称下的维权困境
与洗衣机欺诈案相比,二手车市场的欺诈行为更为复杂。近期,两起二手车欺诈案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第一起案例中,消费者小王购买了一辆领克牌二手车,两年后才发现该车曾是水泡车。他以欺诈为由诉至法院,要求“退一赔三”。法院审理认为,虽然销售商不存在欺诈故意,但未尽到审慎审查义务,构成重大误解,因此支持了合同撤销的请求。
另一案例中,尹某购买的二手车在两年后被发现有重大事故维修记录,更换和维修项目多达117条。法院最终认定销售商构成欺诈,判决撤销合同并赔偿购车款一倍的金额。
欺诈认定标准
在二手车交易中,欺诈行为的认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销售商未能全部告知足以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的重要信息;二是销售商存在欺诈的主观故意。法院在审理时会综合考虑销售商的信息渠道、检测能力、获利情况等因素。
消费者如何避免被坑?
面对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段,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选择正规渠道:尽量在官方授权的销售渠道购买,避免贪图便宜选择来路不明的产品。
仔细查验商品:购买前要认真检查商品的外观、功能,必要时可以请专业人士协助。
保留证据:保存好购物发票、合同、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欺诈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
了解维权途径: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谨慎对待低价诱惑:遇到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要提高警惕,谨防陷入“低价陷阱”。
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消费者在遭遇欺诈时,可以通过协商、投诉或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也会依法对违法商家进行处罚,维护市场秩序。
在购买大件商品时,消费者要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验商品,保留相关证据。一旦发现欺诈行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欺诈行为,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