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优化全麻流程,房颤微创导管消融为患者护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优化全麻流程,房颤微创导管消融为患者护航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6986333_464402

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尤其在8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7.5%。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房颤患者数量必将持续攀升,不仅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心功能降低等严重后果,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房颤微创导管消融:从探索到成熟

自1998年,房颤微创导管消融技术的出现,经历了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规范的抗凝、微创导管射频消融、结合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显著改善了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房颤微创导管消融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国内以射频消融为代表传统使用镇静+局麻方案,选择镇静的术者认为镇静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费用低,术中对食道蠕动影响小,损伤食道几率可能低等优势。但镇静及局麻的缺点有以下几点:

1.局麻+镇静患者镇痛不完全,仍有不同程度疼痛反射和焦虑;
2.房颤患者年龄大、合并腰腿关节病的较多,难以较长时间平卧于治疗床上,舒适性大大降低;
3.对于肥胖、合并睡眠暂停患者镇静后打鼾使得消融导管贴靠稳定性降低,影响消融效果;
4.术中患者身体移动影响三维标测系统精确性,同时也会使得手术时间延长。

随着消融导管能量使用及操作技术改进,房颤微创导管消融安全性大大提高,特别是脉冲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的引入,对心房邻近器官及组织(食道等)的损伤风险显著降低,EU-PORIA研究表明,欧洲7个中心连续入选1233例房颤患者行PFA,无左房食道瘘发生。同时全麻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镇痛完全、舒适性高、辅助呼吸导管贴靠稳定,术中无身体移位,三维标测系统精确及稳定性好。

心脏中心:全麻优化流程改善患者就诊体验

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成人电生理团队自2004年起在房颤微创导管消融中即采用全身麻醉,历经近二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以及麻醉科与心脏中心团队的紧密协作与流程优化,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房颤微创导管消融管理流程,不仅提升了医院在心脏介入手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1.术前常规左房肺静脉CT成像了解左房及邻近器官组织解剖关系(主动脉、脊柱、食道及第八肋间动脉走行等),指导消融术中左右下肺静脉前庭消融;
2.心脏中心麻醉团队术前针对性访视,术前评估呼吸功能;
3.术中优化麻醉方案,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喉罩为主),针对性调整液体容量,持续有创动脉压监测,CARTO C3 三维电磁定位系统及心腔内超声的运用,整个房颤消融过程在极低或无X射线下即可安全进行;

4.房颤术后潜在风险主要发生在24小时內,患者术毕苏醒后转至我院CCU观察24小时,维持有创动脉压监测,持续PPI(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泵入24小时,术后4~6小时恢复饮食及活动,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成人电生理团队累计完成近1500余例房颤微创导管消融,通过全麻优化流程取得了良好疗效,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及舒适性达到国内同类中心前列,并得到了广大病患的认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