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法院严打快递面单信息泄露,审结多起案件并发出司法建议
北仑法院严打快递面单信息泄露,审结多起案件并发出司法建议
2023年,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审结5起涉及快递面单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共10名被告人被依法判处刑罚。这些案件暴露出快递行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也折射出电信网络诈骗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从北仑案件看快递面单信息泄露
在北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应聘快递公司临时工的方式,利用整理快递包裹的机会,偷拍快递面单信息。这些面单上包含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地址以及购物详情等敏感信息。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将这些信息以每张0.8元至1.2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上线,而上线再将这些信息打包转卖给境外诈骗团伙。
这种作案手法并非个案。2021年,宁波公安机关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破获一起类似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指使团伙成员应聘多家快递公司临聘人员,偷拍快递面单2万余张,汇总整理后在网上贩卖。该案件甚至被公安部评为“净网202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信息泄露成电信诈骗“帮凶”
快递面单信息泄露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源头。犯罪分子利用获取的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例如,有受害者接到自称是快递员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其快递单号和化名,以快递丢失需要理赔为由,诱使其下载会议软件,最终骗取16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采用了隐私面单技术,也难以完全杜绝信息泄露。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信息泄露源自快递公司内部员工监守自盗。在河北邯郸的一起案件中,一名快递员将自己的工号出租给犯罪分子,用于查询8000多条公民个人信息。
司法重拳出击,推动行业整治
针对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北仑法院向宁波市邮政管理局发出司法建议,提出六项具体措施:
- 加强对快递企业的监管,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机制
- 强化快递企业从业人员教育管理,规范聘用程序
- 督促企业加强信息保护技术措施,探索虚拟安全号码、隐私面单等技术应用
- 加强寄递企业计算机系统技术防范措施
- 开展从业人员背景审查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
宁波市邮政管理局收到司法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采取行动,与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督导寄递企业建立健全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上下游联动,消除安全隐患。
法律框架下的保护困境
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正式实施,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隐私面单的利用率不高,许多快递企业出于成本和效率考虑,未能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另一方面,内部员工监守自盗等问题也难以完全避免。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刑罚包括: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然而,要从根本上遏制信息泄露,还需要行业自律和技术创新的双重发力。
共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于快递行业来说,应加快推广隐私面单技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监管部门则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处理快递包装上的个人信息,不随意丢弃快递面单。在接到陌生电话时,要保持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随着“双十一”等购物旺季的到来,快递量将迎来新一轮高峰,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也将随之增加。北仑法院的司法建议和相关案件的审理,为快递行业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每一位消费者:保护个人信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