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高校内审,效率up up!
大数据赋能高校内审,效率up up!
2024年9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指导下,某高校自主研发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一期)”项目,从众多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领航”优秀案例。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该校在审计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领先地位,更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内审中的创新应用
该校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集成了工程建设、工程审计、综合审计、审计整改四大业务模块,实现了审计工作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其中,工程审计模块的创新尤为突出。通过与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该模块实现了部门间的线上协同办公,开启了审计全过程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在具体操作层面,该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实施的全程监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获取项目资料,进行现场审计和敏捷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截至2024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时,系统已累计开展工程审计项目495个,完成485项,审定金额达1.5亿元,核减额1863万元。
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审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监控”,实现了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通过智能化审计工具,审计人员能够快速识别异常数据和潜在风险,减少了人工筛查的工作量,提高了审计效率。
同时,大数据技术还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精准度。系统能够自动收集各类财务数据、业务记录及外部数据源,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模式,发现隐藏的异常情况和趋势,为审计人员提供精准的风险提示。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内审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高校内部审计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如何在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保护师生隐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次是技术门槛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学校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数字化审计的新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该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校将该项目列为2023年智慧校园研究所项目予以资助,并被评为2023年学校信息化优秀案例。信息化办公室也将根据学校“数字赋能行动计划”要求,强化协同,协助各业务部门将数字化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大数据技术将在高校内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持续优化系统功能,加强数据融合共享,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学校治理和风险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