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技术加速软件创新,共建协同发展新生态
开源技术加速软件创新,共建协同发展新生态
近日,在2024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暨首届开源技术学术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强调了推进开源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通过开源模式加速软件创新,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开源不仅仅是一种开发模式,更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前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释放开源潜能显得尤为关键。
开源软件,顾名思义,指的是将软件的源代码和相关文档公开,使任何人都能够修改和使用。这一模式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也使得软件的不断迭代成为可能。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我国在全球开源参与者数量上名列第二,开源生态正在迅速壮大。2024年,开源鸿蒙生态已汇聚超过8100名代码共建者,生态设备数量突破10亿台,展现出开源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中的巨大潜力。
以开源鸿蒙为例,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版本迭代历程便是开源模式成功的范例。从最早的700万行代码的1.0版本,到如今超过1.2亿行代码的5.0版本,鸿蒙系统不断整合开源社区的智慧,展现了共创共享的理念。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表示,这种模式不仅帮助技术创新,还在推动产业生态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电力行业,南方电网公司的“电鸿”电力物联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设备的即插即用,助力高效的运维管理。未来,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也将依赖于开源技术的支持。例如,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提出,开源模式能够有效建立大规模数据集,这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基础。通过集聚各方资源,开源将有助于加速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政策支持与前景
释放开源潜力,离不开政策的助推。全国多地已经纷纷出台支持开源发展的政策文件,武汉市更是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设完善的开源体系的目标。这显示了地方政府在推动开源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开放态度,期望通过政策引导培养出更多的开源人才和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表示,将致力于加快开源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应用领域,提升开源治理水平。他们将坚持以生态为导向,强调技术共建、共创、共享的重要性,以实现新的工业化目标。
总的来说,开源模式对未来的软件产业及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可忽视。在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利用开源技术促进知识共享、资源整合,有助于推动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进一步跨越。开源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协同创新的理念,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开源生态建设中,形成良性的技术循环,推动社会整体向前迈进。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开源生态的不断扩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类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不仅将满足市场需求,更会引领新的技术潮流,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