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再袭秘鲁:凤尾鱼产业遭遇重创
厄尔尼诺再袭秘鲁:凤尾鱼产业遭遇重创
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再次袭击秘鲁,给这个南美洲国家的凤尾鱼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据行业媒体报道,受厄尔尼诺影响,秘鲁不得不取消第一个凤尾鱼捕捞季,导致全行业损失高达10亿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鱼粉和鱼油生产国,秘鲁的凤尾鱼产业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秘鲁每年的凤尾鱼捕捞量超过400万吨,这些鱼主要用于制作鱼粉、鱼油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饲料和保健品等领域。
然而,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海洋温度升高,正在改变这一切。海洋温度的异常升高导致凤尾鱼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但厄尔尼诺现象使得海水温度上升,影响了上升流的形成,减少了浮游生物的数量,进而影响了凤尾鱼的食物供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温度的变化还迫使凤尾鱼向更深或更远的海域迁徙,这大大增加了捕捞的难度和成本。一位当地渔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得不航行到更远的海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燃料,但捕获的鱼却比往年少了很多。”
除了对渔业的直接影响,厄尔尼诺现象还带来了其他连锁反应。2023年下半年,秘鲁的柠檬价格上涨了159%-190%,芒果和葡萄的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秘鲁经济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可能具有长期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赤道东太平洋暖水中心的温度偏高3.0℃以上,关键区域月平均海温指数为1.9℃。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当季的捕捞产量,还可能对凤尾鱼种群的恢复造成持续压力,进而影响未来的捕捞量。
幸运的是,最新气象数据显示,当前厄尔尼诺现象已开始减弱。香港天文台的报告显示,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水温已接近正常范围,预计这一状况将持续到2024年春季。然而,对于秘鲁的渔民和相关产业来说,恢复正常生产仍需要时间。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全球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地,秘鲁凤尾鱼产业的未来,不仅关系到当地渔民的生计,更牵动着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