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让秘鲁鱿鱼“大丰收”:一场气候异常背后的渔业传奇
厄尔尼诺让秘鲁鱿鱼“大丰收”:一场气候异常背后的渔业传奇
2023年,一场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悄然改变着全球气候格局。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始于2023年5月,关键区海温指数连续5个月超过0.5℃,达到形成标准。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可能会使全球变暖的升温幅度达到0.12℃,2023年极有可能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
然而,在这场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正在秘鲁海域上演。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影响鱿鱼的栖息环境,使其向更深或更远的海域迁徙,从而增加捕捞难度。但2023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秘鲁生产部证实,2023年秘鲁巨型鱿鱼(Dosidicus gigas)捕捞量达到60万吨,是前几年记录的两倍多。这一数据令人震惊,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厄尔尼诺现象应该会减少鱿鱼的捕捞量。这种反常现象不仅影响了秘鲁的渔业经济,更对全球鱿鱼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全球鱿鱼市场的重要角色,中国在2023年表现尤为突出。据统计,2023年中国鱿鱼和墨鱼进口量增长了32.7%,其中秘鲁对华供应量更是增长了532%,达到154,262吨,占中国总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种异常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价格也呈现出明显波动。2022年,东南太平洋海域远洋鱿鱼价格指数从1月的119.98点上升至12月的157.89点,全年累计上涨31.60%。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厄尔尼诺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当前的捕捞量增长可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厄尔尼诺的负面影响。例如,秘鲁渔业部门可能采取了更有效的捕捞策略,或者鱿鱼种群在短期内出现了异常增长。
然而,这种异常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报告指出,虽然2023年鱿鱼贸易表现活跃,但2024年的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地区的鱿鱼捕捞情况虽然良好,但供应改善可能导致价格下降。对于中国而言,虽然2023年进口量大幅增长,但鱿鱼和墨鱼的出口量却下降了12.4%,降至507,905吨,几乎所有市场的进口量均有所下降。
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2023年秘鲁鱿鱼捕捞量创下历史新高,但这种异常增长可能只是短期现象。鱿鱼种群的恢复需要时间,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可能因极端气候事件而受到破坏。因此,渔业管理部门和捕捞船队需要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轻其对捕捞量的不利影响。
这场由厄尔尼诺引发的鱿鱼捕捞量异常增长,不仅考验着秘鲁渔业的应变能力,更折射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正如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所言,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必然会造成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种异常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对全球渔业和相关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