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医药遇上前沿技术,如何交叉融合?
当中医药遇上前沿技术,如何交叉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已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医湿证国际学术论坛上,多位专家就中医药疗效评价、人工智能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医湿证国际学术论坛现场
中医药疗效评价技术方法仍有不足
确切的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论坛上,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备受关注。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的疗效不仅表现在疾病病理指标的改善上,也表现在中医证候的调理改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近年来,中医药疗效评价借鉴、采用现代循证医学,取得较大进展,但在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疗效评价技术方法方面仍有不足。
“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学体系尚未成熟,对于创新方向的认识分歧较大,缺乏中医临床疗效、病症相关的药理学模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范式亟待变革。”陈凯先说。
疗效评价技术影响着中药创新发展。陈凯先表示,当前,对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配伍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足,阻碍复方中药的二次开发及创新组方的研制。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陈凯先认为,当下,要加强中医药的“真实世界”研究,构建完善的中药“临床经验—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的临床疗效评价证据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表示,要促进多学科技术融合创新,构建证候研究新范式,将中西医学理论与方法互参互补。
“当前,亟待建立基于证候的重要新药研发及转化的方法学体系,建立多靶药物精准筛选技术平台,构建符合中药配伍原则的多组分中药新药设计体系,打通‘方剂疗效—作用机理—新药创制’的技术通路。”刘良说。
中医药大模型要解决数据可解释性问题
近年来,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人工智能为中医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未来有可能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陈凯先表示,在中医药领域,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中医健康管理、中药研发、科研、康复设备研发等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例如,通过对中医药数据的学习,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中医对患者进行病证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此外,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中药多靶点复杂网络作用机制,助力新药研发。
实际上,中医药领域具备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数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变得“聪明”的关键,而中医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数据,形成最优质的数据资源。
不过,中医药数据存在作用原理说不明白、讲不清楚的“黑箱”问题。陈凯先表示,当前,解决数据的可靠性与可解释性问题是研究中医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关键,这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解析中医药的作用原理。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发展已经迈出一步,部分中医药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已有初步应用,但作为一个精准的科学研究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陈凯先说。
除了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大模型的完善与发展还需要提升算法和算力。刘良表示,当前,促进人工智能与中医药交叉融合,需要既懂算法也懂中医药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参与到算法研发、训练与应用等工作中,助力算法质量提升。此外,还需要加强算力硬件设施建设。
论坛上,刘良表示,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学科结合的融合创新研究,是培育、发展中医药先进生产力,开辟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新赛道的强大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