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里的传统故事:以《陈十四娘娘》为例
温州鼓词里的传统故事:以《陈十四娘娘》为例
温州鼓词,又称瑞安鼓词,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用温州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据记载,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今平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后吸收戏曲鼓乐和民间曲调发展而来。2006年,温州鼓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温州地区重要的文化瑰宝。
在众多温州鼓词的传统故事中,《陈十四娘娘》是最为著名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曲目之一。这个故事不仅是温州鼓词的代表作,更是一种民间信仰的载体,展现了温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
《陈十四娘娘》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动人。故事的主角陈靖姑,因其在家族内排行第十四,或生于正月十四日,故幼名十四,后被尊称为“娘娘”。故事分为《香山》和《南游》两部分,合称《灵经大传》。在《香山》部分,主要讲述了二号主角观世音帮助民众造桥的情节,为陈十四的出世做了铺垫。《南游》则描绘了陈十四前往庐(闾)山学得法术后,从江西途经杭州、金华、丽水、温州等地,一路收妖灭怪为民除害的英勇事迹。随后,她南下福建古田家乡,斩杀白蛇精,救出兄长,最终被朝廷封为夫人、娘娘,成为民众膜拜的女神。
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最早源于福建古田一带的民间传说,随着瓯闽两地的文化交流,逐渐传入温州地区。在温州,鼓词艺人根据当地风土民情和民间故事,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创作,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娘娘词》。故事中不仅保留了陈靖姑为民除害的主线,还加入了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如《蔡状元造洛阳桥》《骆(乐)德海送文书》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生动。
《陈十四娘娘》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温州鼓词的演唱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多种板式,配以牛筋琴、扁鼓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故事中塑造了陈靖姑这一勇敢机智、为民除害的女神形象,体现了温州人民对正义和美好的向往。同时,故事中还融入了大量温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成为研究温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陈十四娘娘》,温州鼓词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故事,如《十二红》等,展现了温州鼓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故事不仅为民众提供了娱乐,更承载着温州地区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面临着演出减少、传人断档的困境。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5年,温州鼓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温州鼓词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教育系统的推广,温州鼓词走进校园,让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同时,温州鼓词也被纳入地方文化节庆活动中,成为展示温州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温州鼓词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艺术纯粹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如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温州鼓词的未来,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我们期待这一承载着温州文化记忆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