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沟通者?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沟通者?
新年伊始,跟大家分享9条「沟通准则」。
如果你希望能够跟别人「好好说话」,如果你希望减少生活中无谓的矛盾、冲突和争吵,那么,这些准则也许能起到一些作用。
1. 默认对方是友善的,用合作的姿态去沟通
许多人在交流时,每每遇到一些不客气的言论,就很容易「上头」,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抬杠、针对自己,从而很容易情绪失控。要么,演变成双方的争吵;要么,自己在心里生闷气。
不如试着告诉自己:对方也许并没有恶意,这就是他一向的说法习惯,不要太在意,尽量冷静、平和的方式跟他沟通,把事情讲清楚。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尽管有和稀泥的嫌疑,但有时却很有道理 —— 如果你始终用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对方,那么对方即使有火气,也挑不起争吵。
当然,不排除对方确实就是故意找碴。如果你反复表达善意,换来的还是恶语相向,那么就可以考虑果断停止沟通了。
2. 表达时多用数据和事实,少用模糊的印象和臆测
这包括哪些呢?比如可信的新闻报道,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实验成果,研究结论,等等。尽量做到每个断言都有出处,都可以溯源。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思维变得严谨,不妨先从让自己的表达变得严谨开始,用输出来倒逼输入。
3. 阐述观点时讲清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谨慎对待没有理由的观点
当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一定会加上一句「因为……」,来阐明我得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和证据。它们可能不是那么严谨,可能不够全面,但必须要有。
如果我找不到有效的理由和证据,我就会反问自己一句:那我是凭什么得出这个观点的呢?它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还是我只是在转述别人的看法?
要对自己的发言负责,让自己讲出去的话,都有理有据。这样,你的话才会有分量。
4. 沟通时简要复述对方的重点,确保自己听懂了
许多人在交流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各说各话:你在重复你的观点,我在重复我的观点。看起来讨论得很热烈,但其实一直对不到同一个点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因为人都有旺盛的表达欲。相比起「聆听」,我们往往更喜欢「表达」。因此,经常是你的话还没说完,对方就以为自己已经听明白了,开始迫不及待地输出他的观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表达你的观点之前,先简要概括对方的观点,向对方确认:你想表达的是……吗?我的理解有没有问题?
5. 拥护他人意见不同的权利,不追求输赢,不做口舌之争
许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总是喜欢把「讨论」变成「争论」。
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人与人之间看法不同,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当许多人发现对方跟自己看法不同时,他们往往就会变得十分激动,非要争一个输赢。仿佛只要说得对方哑口无言,自己就赢了,就成功捍卫了自己的立场。但这是没有意义的。
有效的讨论是什么?是为了达成共识。讨论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换,是让你知道「除了我的看法之外,原来还可以有别的看法」,它是一种对你的视角和认知的补全。
通过讨论来补全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来了解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让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全面,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6. 多询问对方的感受,不自作主张,不妄自「换位思考」
沟通时,与其「换位思考」,不如坦诚相对,直接询问对方的想法、感受和意见。
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能好好跟我讲一讲吗?
放低自己的姿态,用「空杯心态」,去跟别人沟通,去接受别人的表达和倾诉。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自作主张,而是聆听,接受,包容。
7. 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传播不可靠、不可信的言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看到一些可能很有趣、很「重磅」的信息。但我在传播它们之前,一定会问自己一句话:它可靠吗?
珍惜自己的信誉,为自己传播出去的信息负责,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信任的渠道」。
8. 多聆听和理解,不妄加评判和提供建议
多听,指的是专注地聆听对方的表达和倾诉,适当地给予反馈,肯定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到「被看见」。
少说,指的是尽量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贸然提出建议,也不要随意地进行评判,更不要粗暴地指责和否定对方。
简而言之:把自己摆在一个支持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主导者的角色。
9. 交流时避免攻击性,尽量做到开放、包容、平和
控制自己,做到「好好说话」,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阴阳怪气,不冷嘲热讽。不因别人一两句话而生气、情绪失控。
对他人抱着善意,尽量用开放、包容、平和的心态跟别人沟通。做到对事不对人,只讨论问题本身,不上升到人身攻击。
我们没办法控制很多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身体力行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
我相信,当你对世界投以善意时,世界也会以善意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