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五步碘量法原理解读
二氧化氯五步碘量法原理解读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在水质检测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二氧化氯五步碘量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化学反应过程、实验条件控制以及最终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水样中二氧化氯、氯气、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含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 方法简述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二氧化氯稳定溶液加入活化剂(盐酸/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有效消毒物质包括:二氧化氯(ClO2)、氯气(Cl2)、亚氯酸盐(ClO2-)和氯酸盐(ClO3-)。其中,占据主要成分的是二氧化氯(ClO2)。二氧化氯的氧化能力是氯气的2.63倍,亚氯酸盐的氧化能力是氯气的2.1倍。从通俗原理上讲,氧化能力就是给出电子的能力,二氧化氯中的氯离子(Cl)从Cl4+价到Cl1-价需要转移五个电子,比氯气中的氯原子从0价到-1价转移1个电子的氧化能力强得多。
2. 原理解读
第一步
在500mL碘量瓶中加入200mL纯水,吸取2.0-5.0mL样品溶液或稀释液于碘量瓶中,加入10mL磷酸盐缓冲溶液,将溶液pH调节至7。加入10mL碘化钾,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蓝色刚好消失,记录读数A。
在这一步中,pH=7的情况下,加入碘化钾后,发生2个反应:
- 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全部氯气(Cl2)氧化碘化钾生成碘;
- 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二氧化氯(ClO2)氧化碘化钾生成碘,但因为是中性条件,只有1/5 二氧化氯(ClO2)的被还原成亚氯酸盐(ClO2-)。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 Cl2 + 2I- = I2 + 2Cl- (pH=7,pH≤2,pH<0.1)
- 2ClO2 + 2I- = I2 + 2ClO2- (pH=7)
第二步
在第一步滴定后的溶液中加入3.0mL 2.5mol/L盐酸溶液,调节pH≤2左右,并暗处放置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读数B。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 2ClO2 + 10I- + 8H+ = 5I2 + 2Cl- + 4H2O (pH≤2,pH<0.1)
- ClO2- + 4I- + 4H+ = 2I2 + Cl- + 2H2O (pH≤2,pH<0.1)
第三步
在500mL碘量瓶中加入200mL纯水,吸取2.0-5.0mL样品溶液或稀释液(与第一步相同体积)于碘量瓶中,加入10mL磷酸盐缓冲溶液,将溶液pH调节至7。然后通入高纯氮气吹(约10分钟)至溶液无色后,再继续吹20-30分钟,加入10mL碘化钾,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蓝色刚好消失,记录读数C。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Cl2 + 2I- = I2 + 2Cl-
这一步是用高纯氮气尽量将另外一个新的活化后的样品中的全部ClO2和Cl2吹掉(这时样品中理想状态下应该只存在亚氯酸盐ClO2-;和氯酸盐ClO3-),ClO2更容易被全部吹除干净,所以测定的是样品中可能未被吹除干净的Cl2,记录读数C,C的理想值是0,就是全部的Cl2已经被吹掉了。
第四步
在第三步滴定后的溶液中加入3.0mL 2.5mol/L盐酸溶液,调节pH≤2,并暗处放置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读数D。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 ClO2- + 4I- + 4H+ = 2I2 + Cl- + 2H2O(pH≤2,pH<0.1)
这一步就是将pH调至≤2左右即酸性条件下,在ClO2和Cl2被吹除掉后(这时样品中理想状态下应该只存在亚氯酸盐ClO2-;和氯酸盐ClO3-),测定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亚氯酸盐(ClO2-)的含量。
第五步
在50mL碘量瓶中加入1mL溴化钾和10mL浓盐酸(非2.5mol/L盐酸,目的是调节pH<0.1),混匀,吸取2.0-5.0mL样品溶液或稀释液(与第一步和第三部相同体积)于碘量瓶中,立即塞住瓶塞,置于暗处反应20分钟,然后加入10mL碘化钾,剧烈震荡5秒,立即转移至有25mL饱和磷酸氢二钠溶液的500mL碘量瓶中,清洗50mL碘量瓶并将洗液转移至500mL碘量瓶中,是溶液最后体积再200-300mL,再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蓝色刚好消失,同时用蒸馏水做空白对照,得到读数E=样品读数-空白读数。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 Cl2 + 2I- = I2 + 2Cl-(pH=7,pH≤2,pH<0.1)
- 2ClO2 + 10I- + 8H+ = 5I2 + 2Cl- + 4H2O(pH≤2,pH<0.1)
- ClO2- + 4I- + 4H+ = 2I2 + Cl- + 2H2O(pH≤2,pH<0.1)
- ClO3- + 6I- + H+ = 3I2 + Cl- + 3H2O (pH≤2,pH<0.1)
这一步,就是在二氧化氯稳定液经活化后的溶液中加入10mL浓盐酸后,溶液pH<0.1,上述4个反应同时进行,测定样品中ClO2、Cl2、ClO2-、ClO3-组分的总量。
3. 计算公式及说明
符号说明
- F:活化后溶液中ClO2的浓度(mg/L)
- G:活化后溶液中ClO2-的浓度(mg/L)
- H:活化后溶液中ClO3-的浓度(mg/L)
- I:活化后溶液中Cl2的浓度(mg/L)
- A:第一步中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用量(ml)
- B:第二步中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用量(ml)
- C:第三步中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用量(ml)
- D:第四步中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用量(ml)
- E:第五步中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用量(ml)
- V:碘量瓶中加入的二氧化氯的体积2-5(ml)
-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摩尔浓度
计算过程
说明:这一公式计算的的是活化液中二氧化氯(ClO2)的浓度。回头看看第一步说明,在第一步中,pH=7的情况下,加入碘化钾后,发生2个反应,即1.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全部氯气Cl2氧化碘化钾生成碘;2.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二氧化氯ClO2氧化碘化钾生成碘,但因为是中性条件,只有1/5 二氧化氯(ClO2)的被还原成亚氯酸盐(ClO2-)。这两个反应共同消耗了A体积的硫代硫酸钠。即A=全部氯气+1/5 ClO2
然后在第二步中样品pH调至≤2左右,剩余的4/5的二氧化氯(ClO2)完全反应;所有的亚氯酸盐(ClO2-)完全反应,共消耗了B体积的硫代硫酸钠。
即B=4/5 ClO2+全部ClO2-。
在第四步中,将pH调至≤2左右即酸性条件下,在ClO2和Cl2被吹除掉后,测定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亚氯酸盐(ClO2-)的含量。
即D=全部ClO2-
所以(B-D)=(4/5 ClO2+全部ClO2-)-(全部ClO2-)=4/5 ClO2消耗滴定液的体积;
因为ClO2的分子量=35.45+162=67.45 ,根据反应方程式2ClO2+10I-+8H+=5I2+2Cl-+4H2O (pH≤2,pH<0.1)看出,在上述反应中,1mol硫代硫酸钠=1mol碘(原子I)=1/5mol当量二氧化氯;所以得出二氧化氯的摩尔数,再乘以二氧化氯当量的摩尔质量1/567.45=13.49克就得出二氧化氯的质量(克),再乘以1000得出二氧化氯的毫克质量。再除以二氧化氯溶液的体积V,得到4/5二氧化氯的毫克浓度。以上计算数据再除以4/5,就得到全部二氧化氯的毫克浓度。
说明:这一公式计算的的是活化液中亚氯酸盐的(ClO2-)的浓度。在第四步中,将pH调至≤2左右即酸性条件下,在ClO2和Cl2被吹除掉后,测定活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的亚氯酸盐(ClO2-)的含量。
即D=全部ClO2-
因为ClO2-的分子量=35.45+162=67.45 ,根据反应方程ClO2-+4I-+4H+=2I2+Cl-+2H2O (pH≤2,pH<0.1)看出,在上述反应中,1mol硫代硫酸钠=1mol碘(原子I)=1/4mol当量ClO2-;所以得出ClO2-的摩尔数,再乘以ClO2-当量的摩尔质量1/467.45=16.863克就得出ClO2-的质量(克),再乘以1000得出ClO2-的毫克质量。再除以二氧化氯溶液的体积V,得到ClO2-的毫克浓度。
说明:这一公式计算的的是活化液中氯酸盐的(ClO3-)的浓度。
因为A=全部氯气+1/5 ClO2,B=4/5 ClO2+全部ClO2-,所以A+B=全部氯气+全部ClO2+全部ClO2-,E=样品中ClO2、Cl2、ClO2-、ClO3-组分的总量。所以,E-(A+B)=全部ClO3-的含量。
根据反应方程式ClO3-+6I-++H+=3I2+Cl-+3H2O (pH≤2,pH<0.1),看出,在上述反应中,1mol硫代硫酸钠=1mol碘(原子I)=1/6mol当量ClO3-,所以得出ClO3-的摩尔数,再乘以ClO3-当量的摩尔质量1/6*83.45=13.908克就得出ClO3-的质量(克),再乘以1000得出ClO3-的毫克质量。再除以二氧化氯溶液的体积V,得到ClO3-的毫克浓度。
说明:这一公式计算的的是活化液中氯气的(Cl2)的浓度。
因为A=全部氯气+1/5 ClO2, (B-D)/4=[(4/5 ClO2+全部ClO2-)-(全部ClO2-)]/4=(4/5 ClO2)/4=1/5 ClO2,所以=全部氯气,
根据反应方程式Cl2+2I-=I2+2Cl-(pH=7,pH≤2,pH<0.1)
在上述反应中,1mol硫代硫酸钠=1mol碘(原子I)=1/2mol当量(Cl2)。氯气的原子量=70.9/2=35.45g/mol,所以得出Cl2的摩尔数,再乘以Cl2的当量的摩尔质量35.45g,再乘以1000得出Cl2的毫克质量,再除以二氧化氯溶液的体积V,得到Cl2的毫克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