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氏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新城王氏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新城王氏家族是山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以王渔洋为代表的家族成员在文学、教育、廉政等方面的成就,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核。
王渔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新城王氏家族是山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王渔洋及其家族乐善好施、门风严谨,崇文重教、经世治用,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文化基因,十分贴近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王氏家族文化的廉政内涵
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思想贯穿其家族兴盛的始终,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正能量”。王渔洋一生仕宦45年,27年为康熙近臣,始终践行“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无论做基层司法官还是受命督船、以及户部侍郎任上督理钱法,至累官刑部尚书,一生非管财即管法,身居要职而始终清廉,严格自律,终得御书“清慎勤”的赞誉。他亲书《手镜》箴言五十条交给初仕为官的儿子,教育儿子以民为本、为官自律、遇事担当、勤于政事。用现在的话来解读三百多年前这位封建官吏:不仅著作等身,被誉为诗坛领袖,而且是一位守规矩、能做事、敢担当的好官。新城王氏世代传承了忠勤报国、清正自守、洁己爱民的廉政家风和父劝子廉、母劝子廉、妻劝夫廉的家族传统,成为明清仕宦家族,300多年没有一个贪官污吏。
王氏家族的教育理念
新城王氏家族自元末明初迁居新城,仅第六世就出了9个进士、3位尚书,成就了“新城王半朝”的美誉。从明嘉靖至清道光295年间,新城王家共出了30名进士,52名举人,158名贡生,出仕为官者多达100余人,其中四品以上朝廷重臣12人,有诗集和著述传世者50多人,著述167种820多卷,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清“齐鲁第一进士家族”、仕宦世家和文学世家。新城王氏如此显赫,源于其深厚的家族教育传统和管理理念,王氏历代家训族规凝练着朴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和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为政理念,既成就了新城王氏名门望族,又影响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风尚。
一代正宗的文学地位
王渔洋,这个被《清史稿》誉为“一代正宗”的文化伟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他一生勤于著述,以诗名世,著述30余种560多卷,独创诗论“神韵”说,蜚声海内,主持清初诗坛50余年,康熙皇帝曾萃其精华300首编成《御览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王士禛著述三十一种,著名学者胡怀琛将其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并列为“中国八大诗人”。乾隆皇帝以及沈德潜、施闰章、纪晓岚、蒲松龄、钱钟书等文化名人都对王渔洋倍加推崇。迄今,王渔洋及其家族文化仍倍受学界关注,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以及英、美、日、韩等国家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王渔洋,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和阅读教材中也收录了多篇王渔洋的诗词作品,这一方面源于文化本身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了这一文化的深厚潜力和社会价值。
新城王氏家族文化遗存
王渔洋及其家族遗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这成为桓台古县城获评省内首个也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基础。目前,新城镇域内已探明的不可移动文化遗迹遗存32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这其中又有9处与王渔洋及其家族直接相关,代表新城王氏家族历史象征的四世宫保坊被誉为“华夏第一砖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对外开放的忠勤祠、王渔洋故居、渔洋祠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与之有关的馆藏珍贵文物得天独厚,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是王渔洋文化开发传承的强力“引擎”和良好载体。
综上所述,以王渔洋文化为代表的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基因,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核,与当下社会关注和全国倡导的廉政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贴近,与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