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美,在有“節”
竹之美,在有“節”
“节”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从古至今,“节”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精神象征。本文将从字形演变、历史典故、器物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节”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汉字“節”,古字形从竹,上部为“竹”字,下部为“即”。《说文解字》曰:“節”,竹约也。“節”在本义上就是“竹节”。竹节的痕纹,按照一定比例和规律分段,故称为“约”。
清代 雕竹竹节臂搁 署名:中隐半山,连珠印:竹窗 半山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此“节”又引申为“法度”、“节操”、“节制”,“节气”之划分,在古代还代表“符节”,为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之凭证,如兵符、虎符、门符等。“专使符节” 指皇帝派出的钦使所持有的信物和标志,凡持有专使符节,在外可以代表皇帝和国家。
被扣押在北海牧羊的苏武,日夜持旌节,年复一年,直到旄节上挂着的牛尾流穗掉光,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变白了,才回到中原长安。
唐后 钮仿竹节「德卿」铜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
荆节虽已风残,但性质和作用却依然代表国家。苏武持节孤忠的精神被视为“汉节”——高风劲节,万古流传。可见做人、做臣子“有节”在中国读书人心中的地位。
“節”字经简化后,成为现代汉字“节”。简化的“节”字,最早出现在元代的通俗小说中。古时亦有人将“節”的竹字头减省掉,写做草字头 ——异体字“莭”,简体字 “节” 就延取了草字头。如今当我们再看到“节”时,还会有那么一刻想到“節”字的意象吗——因竹而来的精神。
推崇“有节”,崇尚“节操”,抉择面前要有“气节”,唾弃“变节”,是儒家思想下文人士大夫应该具有的精神,由此“节”和良心、忠义、守信产生了联系,进而成为品格、秉性的一部分——“士穷乃见节义”,意思是读书人在困厄时,方能见出人品高低。
清代 竹节形白玉佩 中国嘉德2013春拍
彰显“竹節”精神的开物,自然成为几千年来,开物者在器物、文房雅件制作中独具中国士文化的代言物。感物喻志,“竹節”成为高标者清峻不阿、借竹明志的一种表现,在很多器物造型上都可以见到。
清中期 仿竹节红木理石面枨方桌 观复博物馆藏
明代 竹节形玉质花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竹节形松花石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竹节式竹叶纹茶叶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节茶杓 千利休作 桃山时代 16世纪/古田织部・德川家康(骏府御分物) 徳川义直(尾张家初代)所持
清乾隆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竹节柄银咖啡壶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铜竹节式三足炉 英国学者詹宁斯(1904-1976)旧藏
清乾隆 竹节形粉青釉小印盒 中国嘉德2000年秋拍
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其杆挺拔秀丽,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竹节,虚心文雅与高风亮节的比喻,深为古今文人称颂,嗜竹咏竹者众多,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
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节的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被列入精神美的范畴,对应其“物”的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