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出塞》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出塞》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2012/462728.html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了中国边塞诗的典范之作。

诗歌原文

《出塞》
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 但使:只要。

  4. 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 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 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艺术赏析

《出塞》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昌龄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通过“秦汉时”三字的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表达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生平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总结

《出塞》这首诗只有短短四行,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固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 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