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因子在股债配置中的应用
价值因子在股债配置中的应用
股债配置是投资组合管理中常见的策略,通过合理分配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可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控制风险。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价值因子优化股债配置模型,以实现更稳定的收益。
一、股债配置模型
1. 最简单的股债配置模型
过去20年,A股最简单的固收+策略就是股债配置组合,采用分散化的资产配置理念,配置利率债和红利股票,权重大致按照各自波动率的反比,配置20%红利股票+80%长期国债;其表现如下,在过去20年(2005.01-2024.10)时间内,只有4年时负收益,正收益概率为80%,年化收益8%,夏普率1.22。
2. 用动量去增厚股债配置模型
之前在文章用动量去增强全天候组合中,在全天候组合(配置15%红利股票+25%的黄金ETF+60%长期国债)加入一个动量因子的战术性配置,长期可以获取的稳定的超额收益。当然我们也可以去掉黄金,只用动量去配置股债两种资产,其步骤如下
1)基准组合:20%中证红利全收益+80%30国债总财富指数
2)回测区间:2005.01-2024.10,30年国债总财富指数时间不足的区间利用国债指数和10年国债总财富指数补全
3)动量指标:过去6月月收益率均值,大于0则持有,小于0不持有
4)仓位计算:持有仓位按照基准比例等比例扩张至100%(若只有股票的动量>0,则股票仓位为100%),若没有资产动量大于0,则配置100%货币基金
5)组合年化收益率增加(8%至11%),但是其风险也大幅增加,其夏普率是下降的(1.22到0.76),之前文章中动量效果能减少波动是因为资产多了一个黄金,但是单纯的股债两种资产,动量未必能做的很好。如下图所示,其相对基准模型,2019年后其超额收益率也在下降。
3. 利用价值因子去配置股债组合
所以我们考虑利用价值因子,就是股债的收益差(就是股票指数的股息率减去国债收益率)去择时股债模型,在股票指数股息率大于国债收益率的时候,多配置股票,反之多配置债券。
估值因子从另外一个维度对股债模型进行战术配置,结合动量模型提供更稳定的收益。
二、价值因子概述
首先,什么是价值因子,价值因子的含义简单而明确:相比估值较高的资产,那些估值较低的资产有着更高的预期收益率。
如果资产都是股票的话,就是价值因子选股;如果是大类资产,就是价值因子大类资产择时。
1. 价值因子长期存在于大类资产之间
1)价值因子的研究也起自 20 世纪 80 年代,并由 Fama and French (1993) 发扬光大,而以账面市值比(Book-to-Market Ratio,简称 BM)为变量构建的价值因子也正式确立为系统性的因子。
2)Aras and Yilmaz (2008) 和 Cakici, Fabozzi, and Tan (2013) 分别检验了 12 和 18 个新兴市场并发现了显著的价值效应。Fama and French (2012, 2017) 表明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都存在显著的价值效应,且在日本之外的区域,价值效应随着股票市值增大而变弱
3)Asness, Moskowitz, and Pedersen (2013) 则更进一步,研究了 8 个不同的国家和股票、债券、商品及外汇等不同资产,并指出在不同国家、不同资产中广泛而持久地存在显著的价值效应。。
可以看出,无论在股票内部,还是在资产之间,价值因子长期存在。
2. 价值因子的金融学解释
对于因子的解释,一般会有两种,一个是风险溢价(risk-based),就是从风险补偿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另外就是错误定价(mispricing),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因子怎样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1)风险溢价(risk-based):系统性风险补偿
第一种可能是,高BM很可能反映着更高的财务困境风险(例如金融企业,其虽然便宜,但是杠杆率很高)
第二种解释是,高BM企业对期限利差有着更大的暴露,因此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因为高BM企业通胀是重资产企业,其投资周期较长,类似于期限更长的债券,所以需要更大的风险补偿。
2)错误定价(mispricing):行为金融学的角度
第一种可能是,投资者倾向于将过去的表现简单外推来评估企业前景,从而会对过去盈利不佳的企业过度悲观,这便导致了价值效应。
第二种可能是,机构投资者倾向于买入有正面无形信息的股票,使得无形收益的均值回复在有更多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中更加显著,因而BM也在这类股票中表现更好
三、利用价值策略改进股债平衡组合
接下来,我们利用股债的收益差(就是股票指数的股息率减去国债收益率)去择时
1、基准组合:20%中证红利全收益+80%30年国债总财富
2、回测区间:2005.01-2024.10,30年国债总财富指数时间不足的区间利用国债指数和10年国债总财富指数补全
3、估值指标:股债收益差(中证红利股息率-10年国债收益率)的Z值,就是股债收益差的(当前值-过去4年均值)/过去4年标准差,10年国债收益率不足的区间按照5年国债收益率补全,因为采用过去4年指标,实际回测区间为2009.01-2024.10
4、仓位计算:
1)当Z>1.2时,股票更具吸引力,配置80%股票+20%国债
2)当Z<-1.2时,债券更具吸引力,配置0%股票+100%国债
3)剩余Z值在-1.2至1.2之间的时候,按照基准组合配置(20%股票+80%国债)
5、回测表现,如下图
1)组合年化收益率增加(8.1%至10.8%,估值因子择时收益为2.7%),但是其风险并没有大幅增加,其卡玛比是增加的(0.69到0.94),在简单的股债两种资产的轮动中,价值比动量好
2)如下图,其相对于基准组合的超额收益率很平稳
四、价值模型和动量模型的合成
合成中国股债动量估值模型:简单等权配置股债动量模型(50%)和估值股债模型(50%)
1、合成模型在过去20年的正收益年份为19年,超过单一的动量模型和价值模型,确实两类策略其年度收益率确有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特性,使得组合年度收益率更稳定,胜率更高
2、合成模型的收益率、夏普率等指标均在两个模型之间,更稳定
五、价值模型和改进
股债估值模型的投资标的:若保持估值指标不变,但是投资标的换成沪深300全收益或者红利低波全收益后,那么估值模型的效果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还是说估值模型只对红利指数有效?
1. 中证红利变为沪深300
1)估值因子择时收益下降至2%(9.4%-7.4%)
2)相对于中证红利,沪深300股债模型其持有收益率下降(8.1%到7.4%),估值因子择时带来的超额收益率也更少(2.7%到2.0%)
3)模型的波动率和回撤率都更大
2. 中证红利变为红利低波
1)估值因子择时收益上升至3.2%(11.9%-8.7%)
2)相对于中证红利,红利低波股债模型其持有收益率上升(8.1%到8.6%),而且估值因子择时带来的收益率也更多(2.7%到3.2%)
3)模型的波动率和回撤率较中证红利没有增加
这里我的理解是,价值因子具有反转特征,更合适具有反转特征的指数;因为红利低波的效果好于中证红利、中证红利的效果大于沪深300;红利指数反转特性更强,是由于红利指数本身含有权益和红利两个因子,两因子具有相反特性,若在红利上加上低波,则其反转特性更强。
六、总结
1、普通人采用股债配置模型,可以获取稳定收益
2、价值效应长期存在于股票和大类资产之间,背后是有行为金融学理论,利用价值效应可以战胜人性
3、利用动量、价值因子去改善股债配置模型,都可以增厚收益,两个模型同时配置更能提高其年收益率的稳定性
4、越具有反转特性的股票指数,越适用于用价值因子去择时股债配置,红利低波的效果好于中证红利、中证红利的效果大于沪深300
5、中国的股票为什么用红利指数而美国是宽基指数,请参看中美股市差异和红利投资